目前,為了更好、更快地適應網絡和業務發展的需要,光與IP的融合,不再僅僅只是單個領域,而是面向全網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融合。為此,本期專題將從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等多個角度,展示光與IP的融合。
隨著移動數據業務的迅速發展,流量和帶寬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傳統基站E1上聯的方式正逐步向以太網上聯轉變。原有的以MSTP為主的回程網絡本質上仍然是TDM技術,無論是擴展能力還是帶寬成本,都已經不能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基站承載網絡IP化改造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新形勢下,業界對移動基站回傳的關注度不斷增加。
基站回傳,主要集中在基站(BTS)與基站控制器(BSC)之間的傳送網絡,稱為RAN(RadioAccessNet-work)。在新一代承載方案的選擇上,出現了兩種競爭性技術:PTN與IP RAN。從通信理論基礎來看,傳送網絡本質上的區別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時分復用和分組復用的本質區別,典型的就是SDH網絡和IP網絡的差別;其次是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差別,典型的就是IP與ATM網絡的差別;最后就是動態尋址和靜態尋址的差別。
PTN和IP RAN,無論是基于IP包的分組還是MPLS標簽的交換,都是分組復用網絡,但是PTN是面向連接的,而IP RAN是無連接的,以IP地址來尋址,PTN是靜態配置尋址,不具備動態尋址的能力。這兩種技術分別來源于語音通信技術和數據通信技術,在廠商層面目前也形成了兩大陣營。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愛立信、UT斯達康、烽火通信等支持PTN方案,思科主推IP RAN方案,而華為、中興通訊、阿爾卡特朗訊則可提供兩種解決方案。
國內三大運營商都在積極探索MSTP后的新一代移動回傳承載方案。PTN陣營以中國移動發展最快,其現網之中已經有20萬端PTN設備。今年2月,中國移動牽頭組織了PTN設備互通測試,對其主導的基于G-Ach+Y.1731的PTN OAM方案進行了前瞻性的互通驗證。在IP RAN陣營,國內運營商如中國電信近年來進行了大量的IP RAN試點,3月,中國電信在國內多個地方進行了端到端IP RAN分組化承載技術試點,用以測試IP RAN方案對3G基站IP化的承載能力。中國聯通則采用雙保險戰略。在3月進行了8個城市的分組傳送實驗網測試后,又于近日進行了7個城市的PTN承載HSPA+業務試點。同時,中國聯通也考慮引入IP RAN方案,目前正在北京、長沙、沈陽、常州、珠海等地進行規模化的IP RAN商用試點。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網絡的IP化是主流趨勢,基于IP/MPLS技術的IP RAN方案非常適合IP網絡,這也將是未來的一大發展方向,然而國內的大多數通信網絡仍然基于傳統的傳輸網絡架構,這使得根植于傳輸網絡的PTN技術更能夠與現有網絡有效兼容,兩種技術之間的選擇也令運營商難下決心。從整個產業角度來看,PTN、IP RAN所基于的網絡基礎不同,演進路線不同,然而兩者的核心技術是一致的,最終都是為了承載IP化的全業務。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有關專家表示,基于MSTP的網絡適宜向PTN過渡,而新建的以太網架構則可以考慮采用IP RAN方案。
運營商對新技術的探討和試驗,帶給了產業鏈不斷完善的機遇。如今,兩種方案也在向更加融合的方向發展。PTN是從承載基站回傳興起的,但如今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如此,從接入到匯聚再到交換,廠商都能提供對應的PTN設備,PTN的分組傳送能力正在向全業務承載的各個領域滲透。而路由器廠商也在增強路由方案的OAM性能,讓路由器提供更高的QoS。中國聯通寬帶業務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總工程師唐雄燕認為,未來不排除根據不同的業務應用場景和網絡部署現狀,在不同的區域選擇不同的技術解決方案。業界專家認為,兩種技術在相互借鑒,并越來越趨同,這種技術差異縮小甚至消失的趨勢對運營商而言非常有利,沒有了技術選擇的后顧之憂,運營商只需從具體產品應用案例、成本、產業鏈支撐等角度去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