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強烈的外部需求驅動下,兼具低成本與高效率的虛擬化技術無疑成為了運營商的首選。
“虛擬化是運營商實現云計算的最初階段,目前在主機虛擬化和存儲虛擬化方面已經應用得較深入,但網絡虛擬化的進展還很緩慢。”天津移動網管中心李榮盛這樣告訴記者。
虛擬化—IDC公認的發展方向
據了解,虛擬化技術可以使得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容量、桌面以及應用軟件得到更加優化的利用和維護,從而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并最終產生效益。目前,該技術已經成為下一代數據中心公認的發展方向。
“虛擬化將原來處在真實物理環境中的計算機系統或組件運行在虛擬環境中,并提供了與真實層次相同或類似的功能,使得上層的業務系統運行在該層之上。其中,基礎設施虛擬化、系統虛擬化和軟件虛擬化都是運營商普遍采用的虛擬化技術類型。”廣州電信研究院專家吳勁松如是說。
另一方面,處在運營商自身角度,虛擬化技術也將為運營商在云計算時代占領核心地位鋪墊堅實的基礎。
眾所周知,被業界一致看好的云計算市場中,電信運營商向來主張“云服務提供商”的價值定位,也就是說,運營商不但需要將自己的數據中心作為更多企業/個人客戶的主IT環境外,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和管理服務,由此獲得“資源租賃”以外的更多商業收益。
網絡虛擬化躊躇不前
在運營商虛擬化的過程中,服務器虛擬化與存儲虛擬化被排在了前頭,但網絡虛擬化卻始終進展不大。
據某地方移動運營商的實際測試結果顯示,原有的90臺服務器在采用了虛擬化技術后,減少至40臺,性能提升了50%;服務器的資源利用率也從試點前的5%~25%提高至60%。
正如惠普中國高級云計算解決方案架構師劉明所言,“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服務器和存儲虛擬化帶來的優勢,但在數據中心的網絡層面,如何實現網絡設備的虛擬化,以及如何將虛擬網絡與物理網絡的混合管理,目前業界還在探索過程當中。”
對此,主管云計算產品運營的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呂阿斌則表示,運營商網絡虛擬化遲緩也有自來于標準方面的原因。
“網絡虛擬化技術相關標準一直進展緩慢,虛擬交換、二層多路徑、跨三層廣域交換方面雖然都有相關草案,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正式發布的標準,其中不同廠家的傾向不同,鑒于各標準草案多多少少都會帶來新問題,各廠家總會基于各自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選擇;同時,傳統的網絡設備也能勉強支撐當前小規模的云計算應用,使得標準化工作缺乏了必要的市場推動力。”
據記者了解,之所以需要對數據中心的網絡層面進行虛擬化,是從云計算的整個發展架構以及相應的安全策略角度考慮,比如解決虛機動態漂移,L2層內橫向網絡流量等問題。
不過,隨著主機虛擬化化程度愈發提高,網絡側的配合要求也是越來越多,雖然網絡虛擬化能夠解決一些動態調整網絡配置的問題,但因當前的技術研究還不夠成熟,還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出現,因此運營商在這方面走得就更加謹慎。
虛擬化技術并非“一勞永逸”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單一地去看運營商的虛擬化問題,而要從云計算演進過程中考慮,畢竟虛擬化作為云計算的基石,未來將會更多地去承載云的功能。”前述移動人士如此表示。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目前三家運營商都在積極探索云計算在電信行業的技術落地,比如在BOSS、網管系統,通信網以及對外服務平臺等很多領域。
其中,北京聯通通過將數據中心的IT資源虛擬化,已經對外提供了靈活、彈性的平臺級云服務;中國移動的“大云平臺”則借助虛擬化技術,實現了軟硬件解耦合,實現了大量實時用戶數據的分析任務。
不過,虛擬化技術也并非“一勞永逸”。吳勁松告訴記者,如果數據中心IT環境的自動化程度較高,通過采用虛擬化技術可迅速進一步挖掘IT基礎設施的潛力;如果數據中心的管理混亂,實現虛擬化部署的難度就比較大,并且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
“網絡自動化將變得至關重要。例如,新興的自動化交換機不再需要通過人為操作來實現端口以及虛擬機遷移。由于應用程序以及資源的不斷變化,數據中心也將變得更加動態化。這就需要構建動態的網絡技術設施以避免人為操作存在的瓶頸。”Force10大中國區總裁徐成達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