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Gartner預測,2012年將有80%的企業采用云計算的方式構建信息系統。盡管數字看起來很樂觀,但其實云計算離大規模應用還相當遙遠。其在發展中面臨眾多問題,如安全問題、行業統一標準、商業模式等。
云計算是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變革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是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它已經漸行漸近、觸手可及,成為全球IT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云計算的商業模式尚未得到證明,各家云計算提供商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這也是云應用普及道路上的一大挑戰。
早在2009年,Gartner的分析師Hugh Macleod就提出了對云計算商業模式的質疑,同時,他也表示云計算會導致超級壟斷。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企業在提供云計算服務時,傳統業務模式仍將長期存在,原有的商業模式短期內不會被云計算服務所代替,且擁有原有客戶基礎的傳統企業,更有利于開展云計算服務。
事實上,從先行的各大公司IBM、谷歌、微軟、Amazon推出的云計算模式看,各家對于“云”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本質上都與其自身產品相關,是現有業務模式的延伸。
以IBM無錫云計算中心為例,該中心由IBM與無錫市政府部門合作建設,依靠政府號召力吸收無錫軟件園內的企業成為客戶。政府合作是IBM的強項。可以想見,IBM今后將在我國復制出若干個這樣的云計算中心。
谷歌走的是終端用戶路線。谷歌建立了強大的基礎平臺、軟件系統和信息資源,以信息搜索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從廣告獲得收益。此外,谷歌還開放了Office軟件功能的在線文檔工具,為用戶提供在線內容創建和發布服務。
微軟的云計算思路是“云+端”。微軟跟谷歌不同,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軟件等是它的重要收入來源,不可能立即放棄。因此,微軟既強調用戶端的軟件,聲稱用戶端的功能不能太簡陋,同時讓云端與用戶端無縫連接。
而Amazon則是以用多少付多少的定價方式提供虛擬機、存儲以及計算等。開發人員(而不是最終用戶)是這種云計算的目標人群。如果開發人員接受了這一平臺,則有可能產生像微軟那樣的開發人員生態優勢。越多開發人員掌握了其開發的AWS應用開發技能就有越多的人才。
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其鼓舞企業努力為之的誘因,目前已經嶄露頭角的商業模式都是各公司從特定起點出發進行的商業模式創新。不過,這些IT巨頭們在國外被證明成功的模式,到了國內,還需要適應國內的政策法規、電信環境、付費習慣、語言文化等方面的挑戰。在上一輪互聯網浪潮中,眾多國外互聯網公司兵敗其中,這次技術浪潮中,類似的問題可能還會重現。
在第一波IT浪潮中,主要贏家是IBM、惠普、戴爾等公司,而到了互聯網時代,卻是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阿里巴巴等中國公司的天下。答案不難尋找:產品、解決方案幾乎是標準化的,而互聯網服務則有語言、文化和政策等多方面的門檻。云計算同樣是將所有東西以服務的形式供大家使用,那么,語言、文化和政策的門檻就同樣會起作用。因為國內還存在消費習慣、設備升級成本的拖累、市場推廣難度大等問題,目前我國的“云計算”產業模式多屬于片段化階段,商業模式也較單一,離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尚有不小距離。羅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