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沿海地區港口眾多、漁業突出,為了滿足漁民出海作業及陸路通信的需要,運營商需要對海區及周圍的沿海地帶進行覆蓋。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海面超遠覆蓋,同時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新業務,那么這對于提高運營商的品牌效應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將帶來可觀的收益。
沿海區域除了從事漁業的船只,還包括了海事部門、旅游、公務,以及商務船只。良好的通信覆蓋,不僅為運營商帶來收益,還可以發展出由捕魚業引申出的貿易,加工業的流動人員的移動市場。此外,沿海的海岸線上,其分布的島嶼中也有不少用于人員居住或開發用途,這也是未來潛在的移動市場。如此看來,運營商需要做好海域的通信覆蓋,保證海事部門要求較高的海域通信,從而維護國家的利益,這對于運營商的名譽也有很好的幫助。
超遠覆蓋距離是關鍵
從視距及無線電波傳播損耗來看,不同CDMA基站發射天線掛高對應的傳播距離不同(如表所示)。結合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基站的覆蓋距離主要取決于可視距離。
多種網絡覆蓋方式并存
網絡規劃與思路
首先,區分內外區域,實現多種覆蓋。
我國海域幅員遼闊,大陸岸線蜿蜒曲折,島嶼分布眾多,相當數量的人口分布在沿海或者島嶼上。地形和人口分布的復雜性使運營商必須考慮采用多種覆蓋方式達到沿海陸地、近海和遠海的分層分區域的覆蓋效果。其覆蓋方式涵蓋了深度覆蓋、廣覆蓋、線性覆蓋和超遠距離覆蓋的方式等。
其次,主要考慮語音,部分兼顧數據。
為適應海域用戶分布特點和業務覆蓋要求,對于海域所有需要覆蓋的區域必須考慮CDMA 1X語音業務的覆蓋,部分如沿海岸線、海上旅游區、漁業區和部分島嶼可同時兼顧EVDO數據業務的覆蓋。
第三,采用超遠技術,實現超遠覆蓋。
遠海區域因沒有合適的站址建設基站,需采用超遠覆蓋技術。對于超遠覆蓋基站,在選擇合理的站址后,提升上下行鏈路增益方面應采用多種超遠技術,提高基站的超遠覆蓋距離,同時減少近距離和遠距離切換邊界的導頻污染問題。
第四,規劃切換邊界,實行模糊計費。
各省際和地市邊界需要合理規劃和建設邊界上的基站,共同設置邊界切算法和參數,并及時相互通報建設和優化進展,邊界漫游計費區域雙方本著友好合作的態度,實行”模糊計費”方式。
第五,通過共建共享,利用已有資源。
海域的廣覆蓋和超遠距離覆蓋需要適合的基站站址,但是這類站址因沿海岸線和小島嶼的建站限制,導致建站資源相當緊張;部分地形優越的站址已經被移動或者聯通運營商占用,對于建站需求度很強的站點應通過和移動、聯通運營商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利用對方已有的資源,實現海域覆蓋。
超遠覆蓋基站設置原則
基站設置是整個網絡的基礎,對網絡性能影響很大,關系到建成后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超遠覆蓋基站設置應遵從以下原則。
首先,在超遠距離覆蓋場景下,基站天線海拔高度直接決定覆蓋距離,如具備電源、傳輸等建設條件下,應盡量在陸地或者海島靠近岸邊的高山選取站址,以便克服地球曲率對海面覆蓋范圍的限制,同時也減少饋線過長造成的損耗。但由于高山基站會給建設和維護帶來不便,應綜合考慮建設和維護成本。
其次,對于內外部覆蓋區域的分界線形狀為“)”、“(”和“│”的,在選擇站點的時候應考慮基站間距:對于“)”型,基站間距應略小;對于“(”型,基站間距應略大。
第三,基站設備選型可采用高靈敏度、大功率宏基站,配合上下行功放,或“BBU+上塔RRU”,實現超遠距離覆蓋。
第四,超遠距離覆蓋主要解決遠距離海域的覆蓋問題,用戶密度較低,一般考慮單載波配置;業務一般考慮CDMA 1X語音業務。
第五,用戶終端可采用大功率手機或者固定臺,解決反向功率受限的問題。
第六,天線選型應采用高增益、垂直半功率角較小、不預制下傾角及前后抑制比的天線。
第七,天線宜采用單極化天線,利用空間分集技術,減少信號多徑衰落。
第八,宜采用上波瓣抑制、零點填充的賦型天線,防止信號散射和”塔下黑”的現象。
第九,天線的絕對海拔高度應盡量高;天線方向角應和內外部分界線垂直,并向海面輻射;天線下傾角應根據天線實際海拔高度進行合理設置。
頻率及PN規劃
目前,導頻污染是海域覆蓋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導頻污染一般為同頻間的導頻干擾引起,對于海域采用283頻點進行覆蓋的,應嚴格控制沿海內陸地區的基站信號的覆蓋范圍,減小過覆蓋帶來的干擾;另一方面,在無法通過調整功率、天線工程參數等常規手段解決海面導頻污染問題情況下,也可通過設立海域專用頻點,解決海域導頻污染問題:
首先,CDMA 800M頻段共有7個頻點,已使用的頻點中,283、242、201頻點用于CDMA 1X語音和數據業務上,37頻點用于EVDO數據業務上,剩余3個頻點可以抽出一個頻點作為海域專用頻點;
其次,海域專用頻點選取也可選擇近海陸地上基站使用較少或者沒有使用的頻點,各地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海域專用頻點;
最后,海域專用頻點應主要使用在廣覆蓋場景和超遠距離覆蓋場景,以免深度覆蓋和線性覆蓋場景中的基站過覆蓋引起的導頻污染。
目前,大部分地區采用PILOT_INC=3或者4的PN規劃機制,PN復用度比較高,海域覆蓋因覆蓋距離較遠、覆蓋信號較難控制,極其容易導致出現同PN或者相鄰PN在海面上的干擾問題。所以,對于海域覆蓋當中基站應遵循如下原則:相鄰扇區不要分配鄰近相位偏置的PN碼,相位偏置的間隔要盡可能大;PN碼復用時,復用的基站間要有足夠遠的地理隔離;考慮到海域覆蓋PN延遲的影響,需要將PN設置為和現有站點PN相差比較大的值,一般海域超遠覆蓋最大延遲可達1024碼片,可以將相鄰超遠覆蓋站點的PN設置為相差超過16的值。
切換和漫游規劃
對于采用283同頻組網的海域覆蓋場景下,切換規劃應遵循如下要求:應完善各基站鄰區列表,盡量使用戶在通話過程中的切換更加流暢;同廠家設備間應采用跨BSC的軟切換,異廠家的設備間應采用切換成功率較高的硬切換算法;開啟6路軟切換功能。
對于采用海域專用頻點的海域覆蓋場景,切換規劃應遵循如下要求:用戶終端在海岸區域時,陸地基站和海覆蓋基站發生異頻硬切換,應在雙邊基站增加偽導頻以輔助海陸邊界基站進行切換;如在系統允許的條件下,可開啟數據庫輔助硬切換、開啟移動臺輔助換頻切換,配置異頻鄰區和移動臺輔助換頻切換優選小區以保證硬切換成功率。
各地市在規劃建設基站時,應有意識控制各自的覆蓋區域,盡量減少信號的越區覆蓋;省際、地市邊界的漫游覆蓋應通過對邊界站點的優化,在邊界區域形成部分站點的主導頻覆蓋;通過網間結算、模糊計費等方式,對漫游情況下的通話實行簡單計費,避免用戶過多的漫游計費;
搜索窗參數
SRCH_WIN_A、SRCH_WIN_N、SRCH_WIN_R(激活集、相鄰集、候選集搜索窗大小)在海面環境中,由于移動臺收到的信號主要是直射信號和海面的反射信號,相應的活動搜索窗大小可以根據小區覆蓋半徑來調整。
在小區半徑參數方面,MAXCELLR(小區半徑),應根據小區的覆蓋半徑來設置相應的值。而在其他參數方面,若啟用專用頻點用于海面覆蓋,需相應的開啟一些參數:首先,BSC參數中應打開移動臺輔助換頻切換開關,啟用移動臺輔助換頻切換;其次,啟用海面專用頻點,需對換頻切換優選小區和異頻鄰區配置進行優化;最后,在換頻切換邊界的小區開啟數據庫輔助換頻切換,保持業務的連續性。
導頻污染及切換控制新方法
HTC覆蓋思路
所謂HTC(Huawei Transition Carrier)硬切換方案原理,是利用華為基站多載波特性,在邊界基站上增加過渡載波F2;F2沒有同頻干擾,可以在邊界區域覆蓋一個足夠寬的過渡帶;由于F2負荷很低,在硬切換邊界有足夠高的強度,F2和基本載波之間只存在1次異頻硬切換,徹底消除了乒乓切換;對于F2之間,采用軟切換或更軟切換,有效保障通話質量和切換成功率(如圖所示)。
采用HTC的優點是通過有效減少同一主設備區的導頻污染海域內的掉話和不同業務區間邊界區域的乒乓切換掉話,顯著降低海域掉話率;同時可以增大扇區的實際覆蓋范圍。缺點是增加資源,每打開一個HTC就必須增加一個載扇。HTC是華為設備的特有技術,只適用于華為的基站設備。
異頻+交叉偽導頻覆蓋思路
為規避沿海非海域覆蓋扇區對覆蓋海域扇區的干擾,減少近海海域的導頻污染,采用跟覆蓋陸地基站扇區不同的頻點來覆蓋海域,建議采用中間頻點160;同時,為了保證通話狀態下不同載波間的平滑切換,沿海網扇區和沿海網邊緣的扇區打開偽導頻。
采用異頻+交叉偽導頻覆蓋的優點在于:有效減少近海海域的導頻污染問題;提高無線接通率;采用更低的頻點可以減少無線傳輸損耗,增強前向覆蓋。其缺點為,在沿海海岸會增加載頻間的硬切換,但由于沿海海岸區域一般話務量較少,影響不大。異頻+交叉偽導頻覆蓋適用于所有廠家的設備。
總而言之,良好的沿海網覆蓋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滿足沿海區域的用戶要求,有運營商的品牌建設。沿海網覆蓋主要考慮社會效益,兼顧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