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已經是從簡單的電子號碼、電子號牌、ETC等應用向以平臺建設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轉變。以北京為例,北京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交通行業發展趨勢也最為敏感,北京的交通擁堵成本世界著名。北京為了全面提高 對北京全市路網運行的調控和快速反應能力,計劃建設新一代智能交通運行協調指揮和管理系統,按照規劃,一方面,北京市將研究實行電子智能車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北京市將建立一批智能交通運營服務管理系統,包括:新一代交通信息發布系統、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和停車泊位管理信息系統等。目前這個重點建設思路是基于物聯網的傳感網RFID的快速發展而設計的,我們知道RFID的發展目前已經從第一代發展到目前的第五代,也就是從單純的感應,抗碰撞、可重寫、外天線和識別功能到監控、網絡通信、功率管理、本地化—定位、與用戶交互功能智能化方向發展,因而物聯網的智能化應用來治理交通問題定是未來交通行業信息化的主要方向。
而在平臺化智能化解決方案趨勢轉變中物聯網應用的運營商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一方面,運營商的視頻監控業務在此大有可為,如中國電信的全球眼、中國移動的千里眼和中國聯通的鷹眼等,在推廣使用傳統視頻業務采集信息的同時,運營商還可以利用公交系統車輛實現對信息的采集。例如,此前北京的一些公交車已經在車身上安裝了攝像頭,采集其他車輛的違章信息。在采集信息之外,智能公交建設是物聯網運營商另一個大市場,智能公交將實現3G規模商用,公交已成為運營商拓展3G行業信息化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是物聯網運營商和汽車制造廠商合作發展智能汽車。例如,中國聯通目前已與國內主要的汽車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將規模推出3G智能轎車。這些加載了3G模塊和大量傳感器的汽車均可作為智能交通的控制手段,汽車傳感網絡的規模使用將大大改善交通現狀。
信息滯后為物聯網應用帶來巨大的空間
信息滯后帶來的不便,就目前大多數交通擁堵來看不在于交通路況的路少或車多,而在于對路況的信息傳遞不暢所致,另一方面即便有的地方信息傳遞流 暢但信息的處理不及時缺乏相應的智能化應用也是重要的原因。例如目前北京目前汽車保有量大約在500萬左右,目前北京生活狀況實際上汽車保有量達到千萬輛 才能配上首都的稱號。根據調查北京交通擁堵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車多或是路少,最根本原因是管理系統對路況信息傳遞不暢。
為此運營商也早已參與了交通信息發布系統的運行。在北京移動北京無線城市建設中,城市交通領域隸屬于其九大城市信息化應用范疇。此前,北京移動 與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合作推出了“掌上交通指南”個性化交通信息服務,用戶可通過短信、手機上網和撥打12580三種方式掌握路況信息。據了解,目前 12580路況查詢業務累計發展用戶已近200萬。但目前結合物聯網應用的案例智能化程度還是很不夠,做好傳遞者的角色,發揮信息傳遞的功能,運營商需要 對現有技術進行細化,關鍵是實現便捷、有效。一方面在新的系統,運營商應按細分區域對擁堵信息進行分級再將這些信息進行傳送;另一方面,物聯網運營商應將 發送對象具體化,先收集某一區域的擁堵信息,再將這些信息傳遞給這一區域內的出行者,增加快速通過的處理能力這給物聯網應用也帶來了巨大的機會。目前海外 這類應用已比較成熟。例如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分布于城區出入口的18個路邊控制站能夠自動連貫地對車輛進行探測、識別和收費,并根據不同時刻收費不同。收 費最高的是上午7點半到8點半和下午4點到5點半的高峰時段。該系統效果顯著,使得城市交通擁堵降低了25%。車聯網的發展也是交通行業物聯網應用的重要 趨勢。車聯網是綜合現有的電子信息技術,以物聯網發展為基礎將每輛汽車作為一個信息源,通過無線通信手段連接到網絡中,進而實現對全國范圍內車輛的統一管理,實現以汽車為節點、以網絡為基礎,人、車、路、網協調發展的車聯網格局。近幾年由于受到廣泛關注的基于RFID技術的傳感網發展迅猛,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可以把任何物品與通信網絡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實現智能化 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這解決了汽車如何聯入公眾網的問題。在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更新的年代,汽車已不僅僅是代步工具,科技賦予汽車更 多功能,汽車還可以有娛樂,學習,工作,完成緊急救援等功能。車載DVD、車載電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2010廣州國際車展各大廠商爭相發布新車型,其 中很多汽車配置了智能系統。中國聯通與吉利合作展示了3G“智能汽車”,只要打開3G車載互聯網信息服務,車主就可知道行車路線是否在堵車,及時規避擁堵 風險;如果汽車丟失,3G防盜追蹤服務就可定位車子的方位;車子發生故障,還可利用車載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緊急救援。由此可以看出,交通行業的信息化隨著物 聯網、傳感網發展必然帶來交通行業智能化發展趨勢,也必然帶來交通行業的最終應用智能化,這為把傳感網的技術應用到交通行業提供了有力的機會。
交通行業物聯網目前的主要應用領域
1、電子智能車牌
建設新一代智能交通運行協調指揮和管理系統,可全面提高路網運行的調控和快速反應能力,這其中包括了電子智能牌照的建設。目前重慶市正在開展與電子智能牌照相結合的綠色電子識 別證,讓重慶的車主告別一年一撕多種檢測貼標。這種“電子綠標”不僅不再讓汽車擋風玻璃處花花綠綠,每年至少少印制數百萬張“綠標”,實現了低碳,其還有 強大的信息功能。從去年1月份開始,本市車主在檢測場檢測尾氣合格后,每輛汽車上都貼裝可遠距離識別的電子身份證——汽車電子標簽(又稱環保信息卡)。這 項名為RFID的技術讓每輛車都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證。該“電子綠標”內包含著豐富的車輛環保信息。其中包括車主姓名、車輛牌號、檢測時間、排放達標情況等,電子標簽就是 車輛的電子車牌,其還有防偽功能,每一個芯片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碼,并利用寫保護進行信息加密保護,防止非法修改、克隆。這不僅解決了困擾車主們多年的小 麻煩,還能完善本市機動車排放監管系統,及時地準確收集和掌握各種車型、各個車輛的排放狀況,最大程度地解決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大大提 高管理效率。
這不僅能杜絕過去尾氣檢測中的“調包”現象,還能大大提高環保部門的路檢速度。過去,路檢時都要由交警攔車檢查“綠標”,而有了“電子綠標”, 可以實現自動識別和信息交換,通訊距離最遠達十余米,可以在不影響汽車行駛的條件下,瞬間完成讀取,準確性還非常高。另外,“電子環保綠標”能在嚴寒、潮 濕地帶、熱帶地區和粉塵大的場所正常工作,具有超強的抗干擾能力,還能進行多次改寫,所以,車主使用“電子環保綠標”的使用年限能達到6年。
2、車行無憂產品
為了讓廣大車主能夠及時掌握車輛所處的位置和信息,增強車輛的安全性,例如廣州本田攜手中國移動推出了“車行無憂”新服務。
這種服務充分利用移動定位技術,結合GPS衛星精確定位與LBS基站定位技術,為車主提供無縫的定位服務,從而能大大提高車主對汽車安全的信心。而“車行無憂”提供的實時道路信息、駕駛違章提醒、汽車保養知識等增值服務,更能夠給廣大車主帶來汽車移動生活的便利和享受。
目前在車行無憂產品研討會上,物聯網的運用被提及最多的莫過于車輛管理。例如廈門的公交車也因為GPS和GPRS等技術的運用,變得“智慧”起來。廈門公交以前司機都是手動報站,每到一個站要按兩次按鈕,一趟下來要按七八十次,誤報、漏報時有發生。采取智能報站后,由于采用的是GPS定 位技術,根據環境來決定報站,就不存在報站紕漏,同時也保證了駕駛人員安全駕駛。報站僅是物聯網技術在公車身上運用的一小塊。例如在沒有紅路燈的斑馬線前 100米,公車會提前提示司機減速慢行,遇到霧天、雨天,這一系統的優點明顯凸顯。同時,車輛限速問題也得到解決,臨近限速點,公車就會自動提醒,減少司 機急剎車的行為。同時智能運行系統的運用也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例如通過車行無憂產品的定位技術應用也直接降低了油耗、配件成本;系統形成的電子行車路 單對后續結算、考核起到很大幫助,也對企業決策提供了重要數據依據,從而促進公司由傳統服務型企業向現代管理型企業轉變。
3G智能汽車
3G智能汽車的主要應用在車聯網上,目前車聯網的發展將獲重金支持,此外,南京、廣州、武漢、深圳、上海等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智能交通系統。其重 點應用在智能汽車方面,2011年中國智能交通的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在100億元,每年的增長幅度至少能達到30%左右。智能交通可以實現道路出行的安全、 高效、節能和環保,對拉動整個產業鏈,如上游的傳感器、汽車電子等相關的軟、硬件企業以及下游的信息內容供應商,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對智能交通重點來講以推進車聯網產業為主導全面鋪開。“十二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產業規劃、技術標準等多方面著手,加大對車聯網的大力支持,目前智能化成未來 汽車發展趨勢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汽車智能化技術正在逐步得到應用,這種技術使汽車的操縱越來越簡單,動力性和經濟性越來越高,行駛安全性越來越好, 同時汽車社會將步入車聯網時代。
3、出租車安防
有效的利用物聯網為出租車服務是大有可為。例如大連市出租車行業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有效應用改變了出租車無客空駛的‘掃街’現象,可降低30%空 駛率,總計節省7.5萬公升汽油,每天可節約33.7萬元,全年可節省油料支出1.23億元人民幣,為每位司機每天節省10元~20元”。這表明和傳統行 業工作的內容結合起來,這就是物聯網應用的熱點。
交通行業物聯應用存在巨大推力
交通治理是物聯網在交通行業大有可為的外部條件。
交通擁堵治理傾向多與物聯網建設相聯系,特別是目前提出的車聯網,這為物聯網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例如目前為了全面提高對北京全 市路網運行的調控和快速反應能力,北京市現計劃建設新一代智能交通運行協調指揮和管理系統。按照規劃,一方面,北京市將研究實行電子智能車牌的可行性;另 一方面,北京市將建立一批智能交通運營服務管理系統,包括:新一代交通信息發布系統、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和停車泊位管理信息系統等物聯網應用。
4、移動支付的發展也為交通行業的物聯網應用提供了機會
從目前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移動支付發展趨勢預測2010-2013》數據顯示隨著電信運營商和產業鏈各方對移動支付業務的推廣力度不斷增強, 相關產業標準和合作方式也將會有一些改善,2010年近距支付方式會在一些熱點細分市場得到較快的推廣,用戶規模將得到迅速提升,2010年移動支付用戶 突破1.3億,2011年有望達到2.2億戶。由此看出交通行業的物聯網應用智能一卡通業務也會借助這個機會有巨大的商機,雖然移動支付的標準制定是目前產業鏈上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但隨著物聯網應用的普及這個問題也會最終得到解決。
總之物聯網在交通行業的應用才剛起步,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我們會看到更加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