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報道,7月29日,農歷中伏后的第五天,江城武漢一如往常般酷熱無比。
就在當日上午9時許,來自武漢郵最新消息科院光纖通信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則喜訊,讓“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和幾位院領導顧不上盛夏的炎熱,立刻驅車趕往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關東產業園。
“30.7Tb/s!”趙梓森院士和負責實驗的科研人員反復論證和計算這個數據。而這個數據也代表了當前新一代(Tb/s級波分復用)光纖傳輸容量的最高水平!
在這項名為30.7Tb/s相干光OFDM傳輸系統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全球范圍內首次達到單光源1.92Tb/s,光源數為C波段16,是目前國際C波段Tb/s級波分復用技術最高水平(此前國際最高水平為單光源1.3Tb/s,C波段光源數為12),在國際上實現了OFDM光傳輸實驗的再次突破!
早在2005年,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成功實現一根光纖容納8000多萬人同時通話。時隔6年后,科研人員在僅占用光纖50%有效傳輸帶寬(僅C波段)的情況下實現一根光纖承載30.7Tb/s信號。“如果再加上L波段,該容量還將擴大一倍,也就是可以實現近11億人同時通話。”而接下來的科研項目則有望在2014年實現12.5億對人在一對光纖上同時通話。
從跟蹤模仿到創新引領,在光通信前沿領域,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正在實現從跟蹤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變化。這一轉變得益于十年創新工程的強力推動。
十年前,武漢郵科院人圍繞光通信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審時度勢地布陣聯營,克服了轉制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抵御了生存發展帶來的陣痛,通過十年創新跨越,發展成為員工過萬名、年銷售過百億、資產總額過百億,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當前全球唯一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光通信系統和網絡于一體的高技術企業集團。
國家使命驅動創新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外科學家用光導纖維傳送光波,替代用銅線傳送電信號的大膽設想,使人類通信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經過三十年發展,光纖已成為現代信息通信無可替代的基石。
雖然30年前武漢郵科院在世界第一根光纖誕生后的第六年“土法”拉出了我國第一根光纖,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接近世界前沿的一次突破,但是此后20年,我們與歐美跨國公司的商用水平和規模化生產水平相比一直處于被動局面,西方發達國家長期把持核心技術,并對我國實施封鎖。
轉眼到了2000年,包括武漢郵科院在內的中國通信業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歐美日通信巨頭在全球蓬勃發展,占據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光通信骨干網,而我國支撐光通信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弱,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
考慮到光通信是國家命脈,涉及國計民生,又影響國家安全,一種強烈的“不能受制于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武漢郵科院人內心激蕩。
“當時的情況是只有發展還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武漢郵科院總工程師余少華博士向記者回憶說,當時我們雖然擁有一批光通信人才、技術和成果,但研究成果遠離市場需要,造成了科研與產業脫節、生存與發展艱難的局面。為適應市場的需要,作為中國光通信產業的發源地,必須審時度勢地做出戰略性調整。
如何調整?改革的方向又在哪?由于缺乏整體的系統性謀劃,沒有集成國內外資源形成合力的能力,再加上體制僵化、機制缺乏激勵等系列頑疾的羈絆,給改革蒙上了層層陰影。
改革再難也要走下去,經過全院上下多次調研分析,一項關系武漢郵科院生死存亡的重大工程開始全面布局——“光通信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創新工程”。此項工程實現了武漢郵科院的輝煌路,從此締造一個不老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