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一種利用負阻器件產生超寬帶多脈沖信號的射頻發射機。該射頻發射機可以產生寬度為5ns、重復周期為100MHz、峰-峰值電壓可達3.2V的高斯包絡正余弦信號,并可通過加置功率放大器來滿足特殊場合下的通信需求,功放增益達到20dB。分析討論了電路原理與設計方法,實際測量結果顯示,該發射機產生的脈沖信號具有良好的波形,是一種適合于超寬帶通信系統的射頻發射機。
關鍵詞: 超寬帶;射頻發射機;振蕩器;功率放大器
目前,超寬帶UWB(Ultra Wideband)技術已經成為國際無線通信技術研究的前沿性熱點之一,由于UWB技術的諸多優點,使其成為無線個人局域網絡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的主要技術之一。WPAN的目標是用無線電或者紅外線代替傳統的有線電纜,以低價格和低功耗在10m范圍內實現個人信息終端的智能化互聯,組建個人化信息網絡[1]。因此短距離的高速(100Mb/s)無線通信是UWB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
在UWB短距離高速通信系統中,射頻發射機的設計與實現歷來是整個高效穩定系統的難點之一。從電路設計的角度來看,射頻電路的設計既不同于低頻電路設計,又區別于微波電路的設計。本文實現的超寬帶信號中心頻率為3.5GHz,屬于射頻的范疇。這就要求電路的設計與分析要用射頻電路的理論來實現。
傳統的UWB射頻發射機[2-4]產生的UWB信號都是高斯脈沖信號,這種高斯脈沖UWB信號的時域表達式如式(1)所示:
利用傅里葉變換可得其頻域表達式,如式(2)所示:
式(1)、式(2)中α為脈沖形狀因子,At、Af分別為時域、頻域幅度歸一化因子。
這種UWB信號的不足之處在于對傳統的高斯窄脈沖無論如何改變α值,都很難滿足FCC對UWB信號的頻譜限制。更重要的是此種UWB信號為單脈沖信號,其能量分散導致接收端能量檢測接收困難,不利于UWB通信系統的整體實現。
本文介紹了一種UWB短距離高速通信系統的射頻發射機的設計與實現。該射頻發射機產生的UWB信號為高斯包絡正余弦脈沖,脈沖周期10ns,峰-峰值電壓約為3.2V,滿足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有關UWB發射信號規范[5],有效解決了高速UWB信號的粘連現象,且產生的信號為多脈沖信號,能量集中,利于接收端能量檢測接收。另外通過加置功率放大器(簡稱功放)解決了在特殊場合下射頻發射機的發射功率不足的問題。此功放具有工作頻帶寬、電路結構簡單等特點。振蕩器與功放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了穩定、實用的UWB高速信號。
UWB短距離高速(100Mb/s)通信系統發射機的設計與實現
UWB短距離高速數據傳輸系統可以實現從PC到PC的10m范圍內的高速數據傳輸,其發射部分簡化框圖結構如圖1所示。
PC機上的待傳輸數據通過USB接口電路傳送到基帶處理電路,經過卷積、交織、編幀、調制等一系列處理后產生100Mb/s的基帶碼元信號,此基帶碼元信號用以控制射頻發射機的振蕩器工作狀態,從而產生高速的UWB信號,這樣產生的UWB信號為高斯包絡正余弦脈沖[6],它的時域表達式如式(3)所示。
利用傅里葉變換可得其頻域表達式,如式(4)所示:
這樣產生的UWB信號經天線發射后可以滿足一般的通信需求,但為了達到在惡劣的傳輸環境下實現有效通信的目的,或者為了滿足特殊的通信需求,UWB信號可以先經過功率放大器進行功率放大后再通過天線發射出去。
振蕩器的設計與實現
微波可控振蕩器的設計與實現基于負阻效應特性原理[7]:把等效的負阻元件直接接到諧振回路中,利用負阻效應抵消回路中的損耗,從而產生等幅、穩定的振蕩作為UWB脈沖信號的調制載波。同時利用基帶信號碼元對振蕩電路進行觸發控制,以產生高斯包絡正余弦脈沖的UWB信號。圖2是負阻振蕩電路的原理框圖,圖3是負阻振蕩器電路的原理圖。
在圖2中,FET柵極和地之間外接正反饋網絡來加強電路的負阻效應,從而擴大電路在Smith圓圖上的非穩定區域以便電路的起振并建立穩定的振蕩;諧振網絡控制、協調電路的中心頻率和電路的頻率穩定度;直流偏置網絡為電路提供正常工作點并補償能量的損耗;輸出匹配網絡關系到輸出功率性能和電路的效率,同時起到濾波的作用;控制網絡是實現UWB調制載波信號的重要控制部分,直接影響UWB脈沖信號的性能。
以往振蕩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振蕩器起振速度與停振速度較慢,由此導致產生的UWB高速數據會出現波形粘連情況。為了解決高速數據的波形粘連現象,產生高速且無粘連的UWB信號,本文進行了如下設計。
????首先,振蕩電路的FET管采用HP公司的具有頻帶寬、噪聲低、可靠性高、截止頻率高等特點的GaAS MESFET ATF13786,其特征頻率fmax可達到60GHz,最大功耗PT=225mW,最大漏極電流IDSS=100mA。在10GHz頻率點處輸出功率可達10dBm,典型的低噪聲特性為-110dBc/Hz@100kHz。
????在具體的設計中首先采用Aglient公司的電路設計軟件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2006A對振蕩電路進行了仿真設計。系統經過振蕩器后的UWB信號仿真結果如圖4、圖5所示。
????從以上的仿真結果中可以觀測出:
????(1)調制脈沖信號的峰值電壓約為1.6V,與負阻振蕩電壓幅度基本相符;
????(2)信號周期10ns,脈沖信號之間間隔約5ns,數據的時間隔離度較高;
????(3)調制脈沖信號的中心頻率fc為3.500GHz,處于3.1GHz~10.6GHz頻段內,滿足UWB信號的要求。輸出功率為6.771dBm,-10dB帶寬大于500MHz,二次諧波和三次諧波對中心頻率的影響可以忽略,滿足FCC關于UWB信號的定義要求。
????基于此仿真設計,實現了具體的振蕩器電路,實際電路產生的UWB信號實測結果如圖6、圖7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在常溫條件下,實測振蕩器的中心頻率fc為3.459GHz,峰值輸出功率為-16.64dBm。電路實測時域結果如圖7所示,脈沖重復周期T為10ns,脈沖信號的單峰值達400mV,調制UWB信號的振蕩建立和停振時間小于1ns,調諧速度非常快,而且脈沖信號之間有較大的信號間隔(約4ns),有效解決了信號波形混疊問題,有利于接收機的同步捕獲和積分檢測工作。
硬件電路測試采用的頻譜分析儀是Agilent公司的E4443A,儀器的性能指標滿足實測要求。而示波器使用Agilent公司的5484bA,它的采樣頻率為8GHz/s,帶寬為2.5GHz,對于3GHz以上的振蕩信號已經不能給出真實的時域瞬態波形。
功放的設計與實現
????功放是射頻發射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功放的設計與實現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為基于MESFET的寬帶功率放大器的設計與實現;另一種為基于MMIC(微波單片集成電路)的設計與實現。
????本UWB高速傳輸系統對所設計的功率放大器技術指標要求有:功放的工作頻段在3GHz~4GHz,其工作帶寬大于500MHz;對UWB脈沖信號放大線性度好,失真較小;采用A類功率放大器設計;其功率增益的要求為20dB左右。
功放的設計選用MMIC芯片HMC327來實現。該芯片工作頻段為3GHz~4GHz(-3dB帶寬),最大增益24dB,工作頻段大于500MHz,工作電壓一般為5V。功放的電路原理圖如圖8所示。
此功放具有如下特點:電路結構簡單,無須直流偏置電路,易于實現;工作頻段較一般的功放芯片寬,可以工作在3GHz~4GHz的頻率范圍。
對實際功放電路進行測試,測試輸入信號源為經過中心頻率3.38GHz,數據速率為100MHz的UWB窄脈沖信號。
圖9和圖10是對振蕩信號放大的前后對照測試圖,可以看到UWB窄脈沖信號的功率從-9.58dBm增加到8.34dBm,增益為17.92 dB。考慮到實際測試中的線損約有2~3 dB。實際增益有20dB,工作頻帶大于500MHz,有效地放大了UWB信號,延長了傳輸距離,可以滿足其在特殊場合應用的需求。
結? 論
本文介紹了一種結構簡單的超寬帶高速通信系統射頻發射機,此UWB射頻發射機可以產生寬度為5ns、重復周期為100MHz、峰-峰值電壓可達3.2V的超寬帶高斯包絡正余弦脈沖信號,滿足FCC相關標準,能夠有效解決高速UWB數據的波形粘連問題,并且利于接收端能量檢測接收。另外此射頻發射機通過在振蕩器后放置功率放大器,加大發射功率,解決了特殊場合下UWB高速數據信號功率過低的問題。適用于PPM-UWB、OOK-UWB、BPSK-UWB等高速無線射頻系統,兼有經濟成本低、結構簡單、易于實現的特點,可廣泛應用于室內通信、抗災救險等各種場合的短距離高速無線數據傳輸,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參考文獻
[1] 劉波.WiMAX技術與應用詳解[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2] 程勇,周月臣,程崇虎.一種超寬帶脈沖信號發生器的設計[J].通信學報,2005,26(10):112-115.
[3] STOICA L,TIURANIEMI S,RABBACHIN A,et al.Ultra wideband TAG circuit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A].
IEEE Conf on Ultra Wideband Sys?and Tech[C].Kyoto,Japan,2004:258-262.?
[4] KIM H,PARK D,JOO Y.All-digi-tal low-power COMS pulse generator for UWB system[J].Electronics Let-
ters,2004,25(11):1534-1535.
[5] FCC.02-48 revision of part 15 of the commission′s rules regarding Ultra-Wid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s:First report and order[S]. Washington.DC:FCC,Feb.2002.
[6] KAZIMIERZ S,DEBRA M K著.超寬帶無線電技術[M].張中兆,沙學軍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47-55.
[7] LUDWING R.Pavel Bretchko.RF circuit design:Theory and?application[M],Prentice Hall PTR,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