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發展即將進入實質性階段。日前,據工信部科技司相關人士透露,目前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正處在專家論證階段,預計規劃最早將于9月出臺。此外,無錫傳感網示范區規劃已上報國務院。
據工信部原副部長奚國華此前透露,全國有逾90%的省份已將物聯網作為支柱產業,且近乎所有一二線城市都涉足物聯網產業園的發展。對此,不少專家持謹慎態度。目前物聯網僅是一個概念,只有其真正帶來了實質性技術革新才是有意義的,各界不應對產業規模盲目鼓噪。
多渠道被扶持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完稿,而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關注。所謂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賦予其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慧的一種網絡,被視為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性發展。
根據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稿,預計2015年,物聯網的核心技術產業規模將達2000億元,其中傳感器100億元,系統和試驗檢測700億元,芯片、中間件和集成模塊及設備產業600億元,工程實施、服務開發系統和運維600億元。
另據“規劃”編制組成員單位之一的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在今年5月發布的物聯網白皮書中預計,“十二五”末我國物聯網相關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多億元的規模,形成萬億級規模的時間節點預計在“十三五”后期。
據記者了解,中國已從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物聯網發展多重支持。在技術要求上,工信部表示,要突破物聯網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典型物聯網應用示范,通過應用引導和技術研發的互動式發展,提升整體產業鏈的價值。據悉,規劃將著力十大應用領域,并建成5到10個物聯網應用的示范城市。
在資金方面,日前,財政部出臺了《物聯網專項基金管理辦法》,希望通過專項基金引導加快產業培育和發展,近百家物聯網企業將分獲國家首次設立的50億發展專項資金。據悉,首批資金主要運用于技術研發類、產業化類、應用示范與推廣類、標準研制與公共服務類四大項目。與此同時,物聯網產業同時還將享受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稅收優惠,并加強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對其扶持。
多位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均指出,中國目前物聯網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且具有一定的市場,而政策性的支持足以保障產業的發展前景。但專家也強調,從長遠看,雖然說物聯網技術將是未來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但要達成萬億級的產業規模,至少短期內并不現實。
牽一發而動全身
物聯網是互聯網和通信網的網絡延伸與應用拓展,由于掌握著關鍵的聯接技術,很多產業將因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物聯網技術將帶來未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首先最直接獲益的將是信息交流及物流領域,此外,其還將滲透于生活中,諸如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安保、智能交通等都建立在物聯網的基礎之上。
據業界人士介紹,目前,中國式的物聯網是由RFID、傳感網、M2M(機器對機器之間的連接與通信)、兩化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構成。項立剛表示,在此產業基礎上,將會產生更多的新應用設備,帶動相關領域發展的關鍵在于物聯網技術的深入創新。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器件能聯網,更多控制應用將被添加,結合人體感應相關技術,下一步物聯網將推出更多智能化產品。物聯網時代不僅能為公共領域管理和服務提供便捷,也能給日常工作、生活提供更智能化的應用和服務。
“物聯網概念誕生于國際金融危機之中,雖然不少人認為物聯網是炒作,但實際并非如此。”工信部原副部長奚國華也在此前明確表示,物聯網如果培育得好,將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據悉,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聯網的終端將達500億個。
然而,在物聯網發展初期,不應對其抱有太高的經濟回報期待。據悉,國務院國資委近日聯手中國移動在山東省推出“智慧礦山”建設,通過物聯網技術提升煤礦安全水平。對此,工信部相關人士就指出,短期內物聯網仍只是其他產業信息化支撐的工具,不應對物聯網本身能夠產生的經濟價值抱有厚望。
摸著石頭過河
“目前,世界上基本還沒有哪個國家的物聯網技術可以說已成型。對于推動物聯網的發展,我國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相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物聯網概念可能過于超前,應腳踏實地地推進。特別是對于目前智能交通每年以1000億元產業規模的發展,陳及指出,伴隨而來的物流成本及管理成本也將耗費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目前尚未出臺明確的產業扶持政策,但各地方政府的熱情已走在了前列。據各地公開數據,到2015年,廣州、重慶、浙江、江蘇等地預測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將分別達1000億元、1000億元、2000億元和4000億元;福建省提出到2012年實現物聯網相關產業產值300億元;重慶準備設立物聯網產業基地,以期在兩年后相關產業產值超過500億元。
然而,“過熱”現象引起業內的不少擔憂。據了解,即便目前發展相對完善的感知層領域,國內傳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產業、高端軟件與集成服務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大。同時,以核心的芯片技術、芯片封裝設備為代表的與物聯網相關的設備以及服務尚在起步。
陳及認為,遍地開花的物聯網基地有的儼然是地方政府為拉動投資的短期需求,現在看來未免“市長比市場熱,股市行情比企業家熱”。
項立剛則表示,曾今喧囂一時的互聯網也是經過30年發展才逐步完善,目前做傳感器的產業規模也就幾百億,電信運營商也是經過長久的發展才形成上萬億產業規模,物聯網產業想要做大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