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科學家宣布,他們通過量子電路成功實現了馮諾依曼結構,證實了這種經典計算機結構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的價值,未來量子大規模集成電路或指日可待。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快訊》雜志網絡版上。
馮諾依曼結構也稱普林斯頓結構,是一種計算機設計結構。其要點是:計算機采用二進制方式運算;處理器使用同一個存儲器,經由同一個總線傳輸;計算機至少要具有存儲器、控制器、運算器和輸入輸出設備。該結構確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機構,從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到當前最先進的計算機幾乎都采用了馮諾依曼結構。
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將一個長壽命量子隨機存儲器編程為一個量子中央處理器,并與其他組件一起安裝在一塊芯片上,形成了一個經典的計算機結構。該電路包括兩個量子位(量子比特)、量子總線、二位的量子存儲器和重置寄存器。所有的硬件都基于超導量子電路,在一個極低的溫度下運行,以保證免受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
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瑪圖·瑪瑞安圖米說:“在新的量子計算機架構上,我們已經探索了將量子信息寫入內存的同時進行其他量子計算的可能性。目前該平臺已經能夠執行量子傅立葉變換和三量子比特Toffoli門——這是考量量子計算機計算能量的關鍵。”
瑪瑞安圖米說,雖然與傳統計算機相比,該研究只是非常小的一個進展,但鑒于一臺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進行大量計算,具有比傳統計算機強大得多的運算能力,這也是值得欣慰的。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