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標”電價政策出臺及《“十二五”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意見稿)”)曝光,國內經受到歐洲光電入網補貼削減政策打擊的光伏企業再次躁動起來。眾多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國內品牌將目光投回本土,并開始悄悄部署本土戰略。
政策變化推動市場真正開啟
8月1日,光伏上網電價“國標”出爐。專業人士紛紛表示中國光伏產業政策正逐步擺脫過去的“浮云”時代,“國標”電價政策真正開啟了國內光伏市場。
雖然早在2009年國家財政部、住建部就曾出臺過《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以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后金太陽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扶持光伏發電市場的政策陸續出臺。但實踐證明這些政策一直缺少有效地拉動力。
分析家指出與以前的特許招標、初始投資補貼等“一次性推動”政策不同,此次電價補貼來源于電力終端消費者,讓項目的獲利方式更加明晰、穩定。其模式基本與德國一致,將能夠真正的推動各類光伏項目的長遠發展。
另外,根據最近曝光的《“十二五”規劃(意見稿)》,國內到2015年光伏發電裝機目標為1000萬千瓦,到2020年達5000萬千瓦。如該規劃能夠獲批執行,將為未來至少十年的光伏市場大規模發展贏得政策上的保證。
從“源頭拉動”的國標電價政策到“規模保證”的《“十二五”規劃(意見稿)》,國內光伏市場潛力正在一點點被釋放。
兩頭在外的局面開始好轉
對中國光伏產業來講規模已經不是問題,主要的問題在于技術與市場。早在2008年中國就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了光伏產能世界第一。然而除掉電池片和組件技術以外,中國企業并沒有真正的掌握裝備技術和原材料技術。另外,國內光伏企業市場結構也極為不合理,作為世界光伏產能大國,國內消費不到10%,國內光伏發電的裝機總量僅占全球裝機總量的1%,產品嚴重依賴出口也是不爭的事實。
深圳格瑞特新能源總經理丁永強先生非常簡練的將國內光伏產業的尷尬境地描述為“中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只是賺取制造加工的費用”。
此次利好政策的出臺有效地推動了國內光伏市場的開啟,一方面緩解了國內光伏企業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將推動國內企業對光伏技術研發的不斷深化與發展。
“留洋軍團”謀劃回歸
受到歐洲相關國家政策調整影響,上半年國內光伏企業市場反映普遍不盡如人意。面對國內光伏政策的新利好,恰恰是這些常年“征戰”海外市場的本土品牌首先做出了反應。
以光伏逆變器板塊為例,陽光電源、山億新能源、格瑞特新能源等這些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比較穩定的市場份額和良好客戶口碑的品牌,面對國內市場迅速做出了反應,并著手布置自己的本土市場戰略。
格瑞特新能源總經理丁永強先生擔心,與在海外同國際品牌競爭不同,在國內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大部分為本土品牌。在今年前兩個季度格瑞特新能源完成了超過1.6億人民幣的銷售額,用客戶口碑和銷售數據證明格瑞特新能源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專業光伏逆變器供應商。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在世界市場叱咤風云的品牌,面對國內品牌競爭時同樣顯得異常謹慎,丁永強先生表示,“公司上下對回歸國內市場充滿著信心,但都保持著絕對謹慎的態度。目前格瑞特新能源已經通過展會、網絡等一系列手段給國內合作企業留下來非常好的印象,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新政策的出臺正逐步開啟著國內巨大的光伏市場,光伏企業“留洋軍團”已經躍躍欲試。希望國內市場開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個別企業的發展,更在于能夠促進光伏企業的優勝劣汰以及整個光伏產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