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電視背光源增長已經趨緩,而成本問題以及消費者意識問題龐大的照明市場還尚完全打開, LED產業正面臨最艱難的時刻。CHINA SSL作為全球半導體照明領域的第一大盛會,聚集了全球幾乎所有的半導體照明產業巨頭和頂級的專家,已經成為國際半導體照明領域技術信息產品交流的重要平臺。11月8-10日,CHINA SSL2011在廣州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這三天里共聚一堂,深入的討論了在此種形勢下政府、行業、企業應該如何思考如何面對,會上傳遞出了許多積極的信號,為業界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降低成本”也是此次大會的關鍵詞之一,不同方面的代表從產業鏈各環節的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整個產業鏈的模塊化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探討。
目前來說,要想“過冬”,在市場中突圍,如何真正的降低成本, 如何實現每美元流明的增加是最重要的。會上,飛利浦、GE、歐司朗等國際大公司都提出了10年后要降低10倍的目標,福建省萬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8W 810流明,整燈零售價達到39.8元的LED燈泡,也成為業界議論的熱點,這在某種意義刺激了業界一直被高成本困擾的神經。以目前照明市場發展分析,LED要在近幾年內取代價格便宜的傳統光源可能性不高,主要是因為購買成本仍然過高。GE認為驅動個人消費的價格大概是10美元,而目前還有一段距離。在降低成本的各種因素中,芯片顯然是最重要的,盡管芯片價格在今年隨著發光效率的提升以及產能的擴大已有30%-40%的下滑幅度,但仍有相當大的空間需要努力。
提高光效并向大尺寸發展
芯片在LED照明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是技術壟斷環節。無論是光效的提升,還是規?;l展都可以使成本得到大幅度的降低,有效提高LED照明產品的性價比。飛利浦照明公司首席執行官Michael Holt在大會閉幕式上表示2020年飛利浦產品的性能會達到每瓦200流明,他還表示“更大的芯片可以實現更高的效率,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解決高電流的問題,如果能維持高電流高效率的話,我們就可以做到我們的目標。”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越來越多LED芯片廠加速投入4吋、甚至6吋芯片產能的擴充。韓國三星已于2010年主要用4吋機臺量產LED,PhilipsLumileds更于2010底宣布正式量產6吋LED芯片。而臺灣晶電,以及友達旗下大廠隆達,也都宣稱2011年進一步擴展4吋芯片片產能技術。 此次會上,愛思強研發副總裁Michael Heuken先生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大尺寸襯底片是一個發展趨勢,而4寸、6寸、8寸襯底是一個必然趨勢。愛思強于11月8日推出的新型MOCVD設備——19x4英寸規格的新型CRIUS? II-XL反應器,可以選擇使用2英寸到8英寸之間任何尺寸的晶圓,硬件上只需簡單的更換石墨盤,不需要其它硬件或工藝上的調整。”
此外,許多公司認為陣列的方式,以及免分選的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芯片成本。而成熟的小功率芯片因散熱問題易解決及價格低,又成目前許多企業降低產品成本的選擇。
高壓LED將成未來主流
從2010年上半年,Cree、Nichia和Lumileds都宣布開發HV LED(高壓)芯片,同年10月,晶元光電推出了藍色1W、50V、20mA芯片和高亮度的紅色0.7W、35V、20mA芯片。HV LED芯片具有封裝成本低、暖白光效高、驅動電源效率高,線路損耗低等優勢。會上,大部分專家認為HV LED將成未來主流。除了晶元能夠掌握高壓LED芯片技術并實現量產外,國內晶電、迪源、晶科等也在原有芯片結構上研發出了高壓芯片,并實現量產。據迪源光電方面介紹,其自主開發的HVLED量產光效為115 lm/W,理論光效值為130 lm/W,而發光效率可提高約10%,持續點亮1000小時光輸出功率衰減均小于2%。
晶元光電方面在CHINASSL2011H上介紹了其HVLED的進展,之前他們是用很多小芯片組合起來滿足高電壓情況下的需求,但是現在他們開發了新的覆晶技術,用一個芯片就可以滿足高電壓,比用小芯片排列在一起的成本要更低,可以幫助客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
擴大產能實現規模效益
從企業方面來說,要想降低芯片的成本,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基于價值鏈的整合以及企業擴大產能整體向大規模發展。“今年出現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實現上客觀上使成本降低了!”飛利浦照明公司首席執行官Michael Holt認為。也有專家預測,未來芯片價格還會持續下降,但不會像今年這樣出現大幅度甚至個別超過50%的下滑,相信隨著整個上游技術不斷提升,它的成本還是會通過技術改良獲得一個比較大的下降空間。
而科銳的市場與產品應用高級總監Mike Watson對此卻有另一翻見解,在CHINASSL2011閉幕會上他認為只講10倍的成本降低以及光效的提高這些問題就錯了,應該把重點從光效轉向大家接受度的問題,要考慮的是商業方面的問題。固態照明實際上觸及到很多的行業,我們注意要專注于業務模式差異化而不是技術或光效的差異化,我們要把價值告訴我們的終端用戶,然后想出采用的模型,有了采用我們就會有收益,有了收益才能推動技術的發展進而就會驅動競爭,而競爭就會帶來進一步的成本降低,這樣才能夠取勝,這樣的模式才能實現10倍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