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Key words :
最早的光學玻璃制造使用陶瓷坩堝熔化、攪拌、破堝再成形的方法制造。鑭系玻璃的出現,促使鉑坩堝熔煉的出現。
建筑玻璃、空心玻璃制品早已使用連續池窯方法制造。大野正夫認為光學玻璃連續熔煉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并給出連續熔煉池窯的外部和內部結構圖,是光學玻璃全鉑連續熔煉的起始。聯邦德國在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采用類似的技術。1960年前后,美國Bauch Lamb和Corning完成玻璃眼鏡片的連續熔煉和直接壓形。1960年以后陸續建成一些全鉑連續熔煉小型池窯用于制造重冕和鑭系玻璃條料。T. Izumitani從1963年開始在日本Hoya研究發展光學玻璃連熔技術,1965年實現BK 7玻璃的連續熔煉,1971年完成直接熔煉、直接壓形、直接退火的3D技術。
此后,各光學玻璃制造廠相繼獨立開發光學玻璃連續熔煉,成為大批量光學玻璃制造的主要工藝。T. Izumitani對陶瓷坩堝熔煉、鉑坩堝熔煉和池窯連續熔煉進行了比較。
光學玻璃制造技術比較見下表:
表1 光學玻璃制造技術比較
總結: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光學玻璃連續熔煉技術能夠減少拋光,二次成形等環節大大地降低了制造周期,并且具有較高的成品率,使光學玻璃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