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女書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由中南民族大學的幾位老師重新發現以來,一直存在信息傳遞的瓶頸。從信息化的角度來講,首先要有能夠在計算機中顯示女書字符的女書字庫,這是信息化的基礎。其次還應有相應的輸入法與之配合,使得女書的計算機顯示、輸入、修改、復制、剪切、粘貼和打印成為可能。以上兩步可統稱為建立女書信息交換用顯示輸入應用平臺,這一基礎性平臺將使女書獲得通向信息時代的通行證,實現“數字化生存”。這一平臺建立好之后,可著手建立一個“中華女書網”,與此同時,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女書中重要的文獻以碑林的形式加以固化保護,女書網站和虛擬碑林將從形、音、義、唱等多角度全方位對女書加以推廣,并為實物碑林建設打下基礎。
關鍵詞: 女書;信息化;字符集;輸入法;網站;虛擬現實
1 女書的價值
女書是世界上最具性別意識的文字。女書作為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主要在湖南江永縣上江圩、允山、桃川、黃甲嶺鄉及其毗鄰的道縣新車鄉等地婦女中流傳,男人無法了解這些文字的意思。這種由女性創造、女性使用的斜體文字,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才開始為外界所了解。任何一種文字,從產生之初到定型都會在使用中經歷漫長的完善、修正、增補、刪減過程,民族文字反映的是民族集體智慧。女書從文化層面上反映了女性的集體智慧。女書是唯一尚存的不屬于某個民族、不依托某種宗教的按性別劃分的女性文字,同時又是唯一沒有標準規范的教科書、沒有學校授課、在女性交往中傳承的文字。這些唯一性,以及它在強勢文字包圍中久不湮滅的難解之謎,都證明了女書有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價值。
1.1 人類社會學價值
女書所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上江圩鄉一帶農村,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生活環境,有西南官話、湘南土話等。這里不僅是三省三縣交界的地理邊區,更是中原儒家文化與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邊區,是漢、瑤等民族雜居地,漢風瑤俗混雜相處。女書是以女字、女友、女歌、女紅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化。體現了一種以女書字符為書寫特征,以女友女歌為精神樂土,以女紅為物質基礎的生活方式。
女書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舊制度主流文化的亞文化。這些同處社會底層的被壓抑的女性的心理趨同、文化趨同,使女書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女書以它特有的文化力量,把卑微、松散的鄉村農婦凝聚為以結交女友的組織形式,大大增強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和群體意識;并通過傾訴宣泄、相互交流、溝通共鳴,而達到心理調節,應對生活重負,慰藉、挽救、支撐了社會最底層的農家婦女;即使在今天,面對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女書這種傾訴與交流的社會功能,仍有其獨特的價值。因此女書的交際凝聚功能、娛樂調適功能、習俗禮儀功能、教化傳授功能、存儲物化功能,具有普遍社會學意義。
1.2 語言文字學價值
女書首先是一種文字現象,是農家女自己創造的一套成熟的女性文字符號系統,這是目前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女書的筆畫只有點、豎、斜、弧四種,不像漢字有八種,其最富有特色的筆畫是它的“弧筆”,弧度或大或小,變化多端。字符形體大多呈長斜體菱形,一般右上角為全字的最高點,左下角為全字的最低點。書寫格式自上而下,從右到左,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一書到底。女書字形秀麗纖細,造型奇特,整齊勻稱,既有小篆的風格,又有甲骨文的剛勁,古意盎然。不僅為語言學界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重要的理論課題。女書與甲骨文之間,女書與古越語、苗瑤語,女書與漢字楷書等是什么關系,女書作為自源文字的造字手段、記錄語言的方法,女書的文字學定位,以及女書字圖案化、圖案女書化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1.3 文學價值
女書是一種民間說唱文學,一種自娛自樂的庭院歌堂文學,是文學花園中絕無僅有的藝術奇葩。從作品內容上看,女書文學以苦情為核心,主要反映嶺南一帶婦女的婚姻生活、社會交際、宗教信仰、民間習俗等。女書的流傳給過去黑暗無光的現實點綴了燦爛的光彩,給浸滿淚水的生活帶來美好的憧憬。女書通過文學手段,在苦難的現實之上構筑了浪漫主義的精神王國,因而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
2 女書的困境
2.1 女書生存處境困難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女書的價值不斷被發現,而女書的生存處境卻遠不盡如人意。女書被發現之初,女書的傳人高銀仙和她的6個結拜姐妹大都在世。數年前,隨著女書最后一位幸存者——90多歲的陽煥宜老人的去世,女書許多沒有破譯的秘密成了未解之謎。采訪高銀仙的孫女胡美月時,她說,女書老藝人相繼去世,現在能閱讀和書寫女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僅剩幾個人。由于經費、人力、機構、體制等多方面原因,女書資料收集整理困難,女書遺物散失嚴重,女書不知道還能傳承多久。
盡管女書的保護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女書的流傳地區想方設法籌建了女書博物館、女書文化村、女書學堂,傳授學員200多人,擬建女書文化生態保護區,但這種保護大多處于自發、分散的狀態,缺乏有效措施,女書傳承處于迷茫階段。
2.2 女書未解之謎眾多,研究未成規模
多年來,有關女書的研究探討取得了成果和突破,但總體上女書研究仍屬于較低層次,處于資料搜集和源流探討的初始階段,許多重要問題沒有定論,許多未解之謎仍然沒有結果。女書究竟產生于商周還是明代,抑或清末民國初年,至今說法不一。
此外,女書與字源的關系、與甲骨文的關系、與瑤族的關系,女書是一般性文字還是特殊人群的秘密文字等,都需要研究。女書在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文化史、婦女學、民俗學等學科領域里的地位、作用和影響,更需探討。
近年來,前往湖南江永及江華、廣西富川等地考察女書的專家教授達2萬人次,出版專著20多部,數百篇論文。可是女書的研究目前仍處于零散、自發狀態。北京、湖南、湖北等地都有研究者,但都各自為戰,不成陣勢;女書留存下來的實物本來就少,僅有20萬字資料、900余件作品,且散存于個人手中。如此東鱗西爪,于女書的研究顯然無益。
2.3 偽劣女書嚴重干擾
由于發展經濟的需要,本來瀕臨滅亡的女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是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不顧事實、不擇手段、令人瞠目的造假現象。男性新造假女書字,編成字典全球發行;制作舊的假女書文本冒充古傳本出售,更是造成混亂。偽劣“女書”對女書文化的科學研究干擾最大,女字記錄的語言問題、女字的源頭問題、女字產生的時代問題、女字體系的性質問題、女字的族屬問題等等,都因偽劣“女書”的嚴重干擾,沒能得到科學的認識,造成觀點上的眾說紛紜。那么,正本清源,科學搶救文本、整理女書文獻的工作就迫切地提到日程上來。
2.4 女書研究存在信息瓶頸
女書研究存在著收集難、統計難、分析難、使用難、交流難的信息瓶頸。我項目組主要成員,我國著名女書研究專家謝志民教授在長達25年的女書研究過程中,為了保持女書的“原生態”,杜絕偽造女書,始終采用對收集原始女書作品的復印、剪切、等比例縮印等方法,得到與文稿大小基本一致的女書字符,然后用膠水一個一個粘貼在文稿的相應位置的方法來撰寫文章。這一過程耗時費力,使得手中大量的研究成果難以發表,也使得國內外的出版機構深感不便,信息瓶頸嚴重影響了女書文明的傳承和發揚。
3 女書信息化工程的總體思路
針對女書研究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用信息技術搭建女書信息交換用顯示輸入應用平臺的方案。該方案一旦實施成功,將使得女書和世界上其他主要民族文字一樣在信息社會占有一席之地,能像漢字、英文一樣在計算機上顯示、輸入、修改,剪切和打印。這一基礎性平臺將使女書獲得通向信息時代的通行證,實現“數字化生存”。平臺建立時將嚴格杜絕偽劣女書的干擾,使得女書純凈化,給人類留下一份真正的文化遺產。
要做到這一切,首先應建立起在計算機上顯示女書字符的女書字庫,然后,還應設計出相應的筆畫、拼音輸入法與之配合,使得女書錄入、女書打印、女書數字化出版成為可能。在這三步都實現之后,本項目組將著手建立一個包含女書、漢字、英文三種版面的女書網站——“中華女書網”,主要從事女書文字、音像資料的收集整理,女書字庫和輸入法推廣,女書教學,女書創作,女書專家和愛好者交流、女書論壇等工作。與此同時,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女書中重要的文獻以虛擬碑林的形式加以固化保護,女書網站和虛擬碑林將從形、音、義、唱等多角度全方位對女書加以保護和推廣,并為將來的實物碑林建設打下基礎。
4 女書字符集建設
建立女書字符集首先要保證所收錄的字符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女書。女書雖然古本失存,史志無載,給女書歷史的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語言文字的歷史與民族文化的歷史往往是并行發展的,而且語言文字比民族文化更具穩定性,不少古代民族文化消失了,其中某些因素卻仍保存在語言文字中,因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自己的一部歷史,研究者有可能發掘語言文字中的歷史沉積揭示語言文字的某些被淹沒了的歷史。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堅持嚴肅的研究態度,實事求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摒棄追名求利的影響。尤其是要撇開偽劣“女書”的干擾。為此,我們的女書字庫將采用凝結謝志民教授半生心血的《中國女字字典》為字源。這本字典的編纂從1983年的女書單字匯編即已開始,至2006年底才算完稿,歷時二十四年。使用的材料包括:(1)謝志民教授收集的:1983年前遺存的女書作品25篇,36 462字;公認的女書傳人高銀仙老太太抄存的女書作品390篇(首),84 008字;高銀仙老太太本人撰寫的女書作品45篇(首),8 937字;義年華老太太抄存的女書作品117篇(首),10 287字;義年華老太太早期撰寫的女書作品5篇,5 294字。共計原始傳統女書作品582篇(首),144 988字;(2)《中國女書合集》(趙麗明編著,中華書局,2005)第一冊,傳世佚名女書作品62篇,35 000字;第二冊,高銀仙女書作品180篇(首),62 000字。從中辨析、采集出女書單字2 341個。每字嚴格保持其字符形體結構原貌,按已故公認的女書傳人高銀仙和義年華兩位老太太讀解女書作品使用的女書書面語音系標音注義,并一一標明出處,以備查考。該書稿由國家新聞署資助,即將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其次,建立女書字符集要有一套比較規范的女書手寫字符作為信息化標準字符集的底本,與市面上充斥著的所謂“藝術”女書、“書法”女書,隨意變化、發揮的女書不同,我們希望在這一點上盡可能地保持女書的原貌,原因依舊是在女書尚有眾多未解之謎的情況下,不希望后人的擅自變化或是藝術化處理破壞了女書原始的形體結構。為此,我們專門聘請了高銀先的孫女胡美月女士來中南民族大學作為研究顧問,按照當年她奶奶高銀先教她的女書筆法,為我們書寫了全部2 341個女書字符。所有字符均經過謝志民教授嚴格批閱審查,確保字符書寫的科學性。
在得到2 341個規范女書字符之后,我們采用圖像處理的方法對字符進行了邊沿平滑和放大,再將修正的字符圖片導入字符處理軟件中對字符進行進一步修正,最后生成可被Windows系統使用的True Type字體文件,于是計算機就可以正確地顯示女書字符了。字符處理軟件中的女書字符如圖1所示。
5 女書輸入法設計
有了在計算機中顯示女書字符的字符集之后,需要有與之相配合的輸入法工具。在信息時代,女書輸入法不僅承擔女書字符的輸入、傳播功能,還擔負著女書教學和延續的重要功能,是女書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主要工具。輸入法與其每一個女書字符之間的關系,將考慮女書自身的特點、輸入者的輸入習慣、基于工程心理學的原理獨立設計,并不需要預裝漢字字庫和漢字輸入法,這對女書走向國際有著重要意義。
如前文所述,字符集中的每個字符均按已故公認的女書傳人高銀仙和義年華兩位老太太讀解女書作品使用的女書書面語音系標注國際音標,但國際音標在中國并不普及。為了首先讓女書在其故鄉中國得以順利傳播,謝志民教授在《中國女書字典》的最后附上了《女書音標與漢語拼音字母對照表》,我們根據這張對照表,將女書國際音標“翻譯”成了女書拼音,然后根據這些女書拼音,制作了女書拼音輸入法。如圖2所示。
拼音輸入法需要使用者熟悉2 300多個女書字符的發音,這不容易。為了讓一般的打字員經過短時間的培訓就可以輸入女書文稿,我們正參考漢字中的五筆輸入法,設計女書的部首輸入法。其思路是將女書依一定的規則分成為一些部件的組合,將這些部件分布在鍵盤不同的字母上,按一定順序輸入這些字母,就可以組合成一個女書字符。如果說拼音輸入法的要求是知音會打,那么對女書部首輸入法的要求則是“規則簡潔,見字能打”。女書部首輸入法如圖3所示。
6 女書網站建設
如何向從未接觸過女書的國內外人士介紹和傳播女書文化是一直困擾在謝志民教授心中的難題,在其二十多年的女書研究中,謝教授發表論文、撰寫專著、辦講座,搞女書小課堂,但受益者始終有限。隨著二十多年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以其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使用者,強大的溝通和互動能力使其成為新知識大眾傳播最佳途徑。正因如此,我們正采用自行開發的女書字符集和女書輸入法軟件,采用先進的動態網頁設計技術,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書網站。目前已準備好的中華女書網網站素材資源有:
(1)女書原文資料272篇(首),共9萬字左右,均系女書原始資料。這些資料是女書的精華,當代女書水平的標志;
(2)女書原作錄音資料51盤。課題組收集的所有女書原始資料,均保存有公認的女書傳人高銀仙、義年華老太太的讀唱錄音;
(3)女書流傳區語言資料:語匯10 000余條,錄音26盤;
(4)女書流傳區人文歷史資料:包括江永習俗調查錄音15盤,婦女文化調查錄音5盤,以及與女書研究有關的居民族譜、碑文等資料;
(5)與女書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卡片3 000余張及富川、江華、江永等地平地瑤口語記音原始材料;
(6)女書流傳區地方志。
這些資料將逐步上傳至網站,目前網站已初步建成試運行(網址為www.womenwritings.com)。
7 虛擬女書碑林
石碑石刻是人類從古至今最有效的信息保存方式,記錄中國歷代最優秀書法家真跡的西安碑林,瑪雅文明中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無不說明這一點。謝志民教授有一個宏偉的計劃,就是在女書文獻中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三百篇女書文章,采用女書、中文、英文三種語言,篆刻在石碑上,永留后世。但在現實中,這需要大量財力、物力才能實現。因此,我們想到了采用虛擬現實技術。這些技術包括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人機接口技術、傳感器技術以及高度并行的實時計算技術,還包括人的行為學研究等多項關鍵技術。虛擬現實是多媒體技術發展的更高境界,是這些技術的更高層次的集成和滲透。它能給用戶以更逼真的體驗,它為人們探索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以及由于種種原因不便于直接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我們將女書虛擬碑林設計分為石碑3D模型建立、桌面虛擬現實系統設計、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設計三個不同的階段。在石碑3D模型建立階段,主要解決石碑的樣式、女書、中文、英文三種文字的布局等雕刻建筑設計問題。由于這并非我們的專業所長,所以開始將采用一些較為簡單的石碑模型,在將來,計劃請3D專業人士根據碑刻的內容設計每一塊碑的樣式和布局。
桌面虛擬現實系統也稱窗口中的虛擬現實系統,利用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去進行仿真,這類系統由于采用標準的顯示器和立體顯示技術,其分辨率較高,價格也便宜。在使用時桌面虛擬現實系統設定一個虛擬觀察者的位置,將計算機的屏幕作為參與者觀察虛擬境界的一個窗口。桌面虛擬現實系統沉浸感較差,因為參與者坐在監視器前觀察虛擬境界時會受到周圍現實環境的干擾。但因為它的成本較低,所以仍然比較普及。在這一階段,我們要實現人的視線由遠及近靠近一塊石碑,看到上面的女書、中文、英文文字,可用鼠標點擊石碑上的文字段,計算機發出相應文字的女書錄音。
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是利用洞穴式視聽設備或頭盔顯示器把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封閉起來,產生一種身臨虛擬環境中的錯覺,即與外部現實世界不產生直接交互。沉浸式系統主要依賴于各種硬件,它們使得參與者完全投入一個虛擬境界而看不到現實世界。當參與者戴上一個特殊眼鏡,置身于洞穴式顯示設備中,他周圍的現實環境就被有效地屏蔽掉,使得參與者有一種被虛擬境界包圍的感覺。這一階段的虛擬女書碑林將在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的虛擬現實實驗室中得以實現。
用信息技術搶救和保護女書,是一個文理交融,涉及語言學、文字學、民族學、編碼學、統計學、計算機應用、圖像處理、工程心理學的跨學科綜合課題,需要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研究者緊密合作,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進行研究。我們只有一個樸素的目標,就是為保留和發揚中華女書這組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基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謝志民.女書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4).
[2] 劉忠華.閨中奇跡——中國女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3] 李慶福.女書研究二十年[J].廣西民族研究,2003(2).
[4] 董芳.水書文字規范標準建設與信息化的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5(5).
[5] 羅春寒.水書的搶救及存在問題淺議[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1).
[6] 李寶安.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原理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