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IBM退出PC業務時,很多人不解。因為IBM是偉大的企業,他對企業未來的設想永非平常企業所及。今天,我們已經更深刻地體會到:PC,不是高科技,而是制造業。
IPC脫身PC業,從事IPC業務的很多人習慣稱其為“工控”。它的身上,亦具備很多PC業的特征,但當你用PC的商業模式去對待這一行業時,那你離“掛掉”就不遠了。
IPC,尤其是近年表現強勁的EC業務,其主要市場是設備制造商(OEM)和系統集成商(SI),應用邊界亦日漸模糊,從工業設備、博彩、金融、零售、市政、交通直至軍工,行業分散,需求各異。這一現實決定了IPC無法形成PC業的標準化、規模化產品模式,其商業模式也就有了值得探討的地方。
技術層面,IPC作為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拓展,自然無法離開英特爾、微軟的支持。但來自計算機領域的技術革新速度,反而對控制所強調的穩定性、連續性帶來巨大壓力;市場層面,面臨富士康、偉創力這樣的巨擘挑戰,從單純代工向DMS(Design & Manufacturing Service)滲透已經是他們現實的行動。IPC,用韓式語錄講就是“前有追兵,后有堵截”。
IBM的智慧星球戰略
IPC企業,IPC行業,它的“藍海”在哪里?
當一些IPC市場主流供應商沉浸在代工和DMS業務帶來巨額營收的喜悅中,小作坊為能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而憧憬發展未來時,是時候該對IPC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生存與發展有所思考了。
PC走向消費品,IPC是工業品。工業品意味著它不是獨立使用的單元產品(猶指EC)。EC,不只是技術上的嵌入式。技術上是CE、LINUX,是低功耗與穩定,另一商業意義應為設備的嵌入—即子系統嵌入于上一級系統或設備,是一個整體。是融合,是設備全產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當我們能用這樣的思維去審視這一行業時,我們或可嘗試發現自己的“藍海”,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全產品生命周期能帶給我們什么啟發?
產品生命周期,就是指從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開始,到產品淘汰報廢的全部生命歷程。是需求、設計、研發、制造、銷售、維修維護、升級的全過程。EC既然是融入設備、系統中的一個單元,那我們的業務是不是可以融入于客戶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
設計階段,IPC供應商可以與客戶一起研發、設計。充分溝通需求,共同選型、設計,可以更準確地滿足需求,并從元件供應、系統升級、設備維護等多個角度予以全面考慮,實施最優方案,快速投放市場;在測試階段,通過系統裁剪、實驗室測試、標準測試、設備聯調、現場測試等多個環節,最大限度地規避后續風險,降低客戶產品投放市場的風險以及后續的維護成本;在售后維護以及產品升級階段,能確保產品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這時,我們不再是賣IPC的,而是作服務的。服務化是整個商業體系的共識,當然也是IPC行業可以選擇的方向。當IPC不再依靠burn-in面向市場,IPC即已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駛入自己的藍海。
一個做元器件經營的同學曾向我求助:一個軍工客戶的一塊板子壞了,求購無門。我推薦他通過中國工控網(gongkong.com)查詢IPC廠商,聯絡解決,結果仍是無功而返。對他的客戶而言,這絕不是一塊板子的問題,而是一臺設備、一個關鍵系統的問題,甚或關系個人軍旅生涯乃至國防安全的大問題。
那些看不見的,往往是最重要的。用具化的產品承載更具價值的服務,IPC行業就有了更多可為客戶認可的附加值,這一行業也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作為業內最權威的媒體之一,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像控創這樣的嵌入式工業計算機廠商,不再把自己定位在單純的硬件供應商角色,已經前瞻性地將自己融入客戶的生命周期管理中,并推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論的“嵌入式服務標準”,從而為IPC 領域注入了新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