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業內圍繞“汽車電子安全產品在汽車上采用率是否越多越好”,一直存在爭議。有業內人士認為,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汽車上采用的電子技術應該越多越好。也有一些專家不同意此觀點,認為汽車電子安全技術應以實用為主,不可盲目發展。記者采訪了兩位專家,他們就此話題各自發表了不同的觀點。
正方
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李樹翀:
裝備多少汽車電子安全系統都不為過
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李樹翀說,除汽車的外形、價格、動力等成為消費者購車考慮的主要因素之外,汽車的安全性也日益被消費者重視,而一些流行的用于提高汽車安全性的汽車電子產品,更是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從一句流行語“這車有ESP(電子穩定系統)嗎”就可以發現,很多人都把裝載有ESP、DSC(動態穩定控制系統)等電子安全系統的車輛看成是技術含量高、安全系數高的產品。
李樹翀認為,人們這種對安全的追求,是有充足理由的。汽車除了是代步工具外,由于速度快、路況復雜、駕駛員狀態不一,還存在諸多危險因素,很多危險因素都可能致命,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安全。
目前,汽車安全系統可大致分為主動安全系統和被動安全系統。
主動安全系統主要通過提高車輛行駛的穩定性,防范事故于未然,或者在危險到來前提醒駕駛員。ABS(防抱死制動系統)、ESP(電子穩定系統)、TCS(牽引力控制)、EBD(電子制動力分配)等底盤控制系統就屬于主動安全系統。事實上,這些電子產品通過傳感器搜集汽車各種狀態及行駛信息,通過由芯片組成的控制模塊對汽車進行控制,提高汽車安全性和穩定性,避免一些駕駛員無法控制的失誤。在汽車產業發展初期,汽車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駕駛技術,而主動安全系統可以在危險發生前,對事故隱患進行干預,最大程度地減少危險。
被動安全系統是減少事故損害的一種措施,在事故發生后起到提升安全系數的作用,在發生危險時保護駕乘人員,以及車外被事故影響到的人。被動安全系統主要包括安全帶、安全氣囊等。從國產汽車發展情況看,安全氣囊和防抱死制動系統已基本成為轎車標準配置,如何保證安全系統更準確、更可靠,成為消費者迫切關心的問題,而如何避免事故發生顯然具有更積極的意義,因而主動安全系統日益引起重視,成為市場新寵。
李樹翀表示,在中國汽車技術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安全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各式各樣安全電子系統的配備也成為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其中,智能化系統可以說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例如,一種智能化安全系統可通過對駕駛員的坐姿、神態、眨眼次數等信息進行檢測,來判斷駕駛員是否疲勞駕駛,然后根據判斷結果對駕駛員進行安全提示。
各類安全系統的引入,主要是因為人的反應能力有限,而且在反應過程中,有一定的出錯幾率,而電子產品依靠由芯片組成的控制單元工作,可以檢測很多人無法檢測的資料和數據,并迅速以檢測數據為依據,對汽車進行調控,這些都非人力所能。因此,可以說,汽車電子安全系統無需通過人為干預即可提升汽車安全性。
由于每個安全系統都有其作用,都可以在某種情況下提升汽車安全性。因此,從理論上來講,裝載在汽車上的電子安全系統越多越好。盡管行車安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駕駛者,但是汽車電子安全系統可以在一定的情況下,提升汽車安全性和穩定性。此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事故損害。因此,安全系統越來越得到消費者關注。
李樹翀說,汽車作為一種對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很高的產品,每一種電子產品的引入都需要大量的測試,防止增加汽車的不穩定因素,因此,目前裝配的電子安全系統,都有各自的作用。這個可以從國外部分汽車電子安全系統升級為汽車標準配置看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一些國家就將安全氣囊作為中檔車的標準配置,從2002年起,全球大多數國家已經將安全帶與安全氣囊一起作為標準配置。
對消費者來說,雖然都希望購買的汽車產品配備盡可能多的電子安全系統,但與之伴隨的是汽車成本的增加。為什么有許多汽車經銷商把電子安全系統作為汽車的賣點呢?首先,良好的安全性是該車的一個突出特點。其次,經銷商也要從側面解釋汽車定價的理由,因為裝配的安全系統越多,價格就相對越高。
近十年來,中國汽車市場規模迅速擴大。隨著汽車產品的升級,智能化的安全系統配備也就越來越多。駕駛員在正常駕駛汽車時,有些電子安全產品是用不到的,而當危險發生時,它們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由于許多意外和事故直接威脅人們生命安全,因此有些使用率很低的電子產品往往配備的必要性顯得更為突出。
李樹翀認為,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汽車上配備多少電子安全系統都不為過。例如,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在2005年4月發布的條例要求在美國銷售的所有新款客車和輕型汽車在2007年9月前都要裝備胎壓監視系統(TPMS),中國在ABS等汽車電子產品配備方面也有類似規定。
李樹翀說,消費者在購車時會根據自己的偏好,同時結合經濟實力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汽車產品,安全作為消費者選擇汽車時的一種基本需求,應該很好地被滿足。價格低廉不應是不安全的代名詞,各檔次汽車產品都應在一定成本范圍內,盡可能增加汽車電子安全產品,以進一步提高汽車的安全性。
反方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宏雁:
汽車電子安全系統夠用就好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宏雁表示,從汽車一誕生,人們就十分關注汽車的安全問題。最初人們認為,汽車車身結構越堅硬越好,這個時候對汽車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把汽車造得越結實越好。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這種設計理念被打破了。人們發現,在很多交通事故中,堅固的汽車完好無損,而乘員卻受傷嚴重甚至死亡。
自上世紀90年代以后,基于汽車安全的設計理念就逐步轉移到以人為本上,也就是由保護車到保護人,這種設計理念叫剛柔并濟。“剛”是指需要保持車身足夠的剛度,可以承受整車的動載荷和靜載荷,“柔”則是要考慮在保證足夠的乘員生存空間的前提下,盡量保證乘員的安全。其實就是允許汽車車身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形破壞,減輕乘員所承受的撞擊能量,以此盡可能地降低對乘員造成的傷害。
隨著汽車的發展,安全裝置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年來,汽車電子安全系統逐漸武裝了整個汽車。有一些咨詢公司曾經對購車客戶做過一些調查,結果顯示,汽車行駛安全位于用戶對汽車要求的核心。大部分消費者認為,汽車安全性比汽車動力性、舒適性、經濟性更重要。關注汽車安全,不僅是為了司機和乘客,而且為了道路上其他的人。
王宏雁不同意“汽車電子安全系統越多越好”的觀點。他說,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不僅僅是汽車安全技術不到位。概括起來,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人的因素,也就是說人為可能導致事故。這方面包括技能訓練,比如說駕駛技術的熟練與生疏,是不是能夠正確駕駛;意識訓練,就是人們的安全意識是不是強,對交通法規是不是了解和自覺遵守。
二是車的因素。汽車安全設計的結構是不是合理,安全性能是不是好,安全保護措施是否有效。
三是路的因素,安全設施是不是健全,道路規劃是不是合理,道路安全標志有沒有,路面情況是不是利于駕駛。
四是環境的因素,包括周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因素是不是影響駕駛。
四個方面的因素中,只要有一個因素不協調,就容易發生事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汽車自身的安全在某種程度上只占1/4.
目前汽車經銷商和汽車生產廠家把汽車安裝多少電子安全系統作為賣點,是對國內一些不成熟的汽車消費者的誤導。他們實際上是把汽車安全和交通安全等同起來,過分強調汽車的安全性能,忽視其他三種因素,這會給購車人傳播一種不恰當的安全理念。在我國,轎車進入家庭的時間比較晚,相對來說,車主的駕車安全意識還不夠強,怕交通警察罰款才去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比比皆是。此外受經銷商“忽悠”的影響也比較大,形成了對汽車電子安全系統的過分依賴。
汽車電子安全系統真的能神奇到時時刻刻保護駕車人的安全嗎?王宏雁表示,當然不能。比如說ESP制動防側滑系統,其實只是在轉向時制動,尤其是在雪路或者濕地才起作用。而且消費者應該認識到,這些電子安全系統,只能減少事故帶來的損害,并不像生產廠家宣傳的那樣神乎其神。
據公安部統計,去年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事故直接和間接原因90%都屬人為因素。我國道路上的交通事故,主要誘因不是車輛的主被動安全性等技術性原因,而主要是一些非技術因素引發的,如駕駛者的錯誤駕駛行為、行人等其他交通參與者自身安全意識淡薄等人為因素。那么如何做到行車安全呢?王宏雁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正確行駛;其次,用好車里標配的安全設備,比如說牢記駕駛時系好安全帶。關于安全帶的效用,德國聯邦公路管理署的一份從1990年到200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安全帶能夠平均降低事故傷害程度60%.
王宏雁表示,反對“汽車電子安全系統越多越好”,并不是否定其在汽車上的作用,而是希望汽車消費者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王宏雁認為,用科學的眼光看,汽車上并不是所有的電子安全系統都必須配備。德國汽車的安全性能比較好,那是根據該國的道路情況和交通道路事故發生原因設計的結果。目前,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正在做“中國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研究”課題,對上海嘉定區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初步研究表明,這個區的單車事故占總量的3%~5%.那是因為我國的道路情況比較復雜,高速路網還不太發達,大多道路是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合路,平面交通多,十字路口多。從交通事故的特征和形態看,跟德國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根據本國的事故特征,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而不是一味宣傳“汽車電子安全系統越多越好”。
目前對中國汽車而言,哪些電子安全系統是必要的呢?王宏雁認為,從被動安全層面說,必要的是安全帶和安全氣囊。除了正面碰撞的安全氣囊外,還需要增加車輛側面發生碰撞時保護腰腹部的安全氣囊。另外應增加保護腳部和小腿的電子安全裝置。從主動安全層面,需要ABS以及汽車自動防側傾電子安全系統,以縮短制動距離,防止制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