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識別(RFID)技術能識別和跟蹤物品,被應用的層面愈來愈廣泛,已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之中。科技部將在“十一五”期間加強RFID 技術的研究與應用,RFID 軟件產品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國內 RFID 軟件還很薄弱
國內在 RFID 中間件和公共服務方面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依托國家863 計劃“無線射頻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中科院自動化所開發了RFID 公共服務體系基礎架構軟件和血液、食品、藥品可追溯管理中間件; 華中科技大學開發了支持多通信平臺的RFID 中間件產品Smarti; 上海交通大學開發了面向商業物流的數據管理與集成中間件平臺。此外,國內產品還包括東方勵格公司的LYNKO-ALE 中間件,清華同方的ezRFID 中間件,ezONE ezFramework 基礎應用套件等。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中間件技術和產品還很薄弱,國內已開展的一些應用,所采用的RFID 中間件多是國外的產品,其中有影響的如IBM、BEA、SAP、Microsoft、Oracle、Sun 等公司的中間件產品。
綜觀國外軟件產品,其做法多是將RFID 技術納入其現有中間件產品的軟件體系中,RFID 作為可選子項,如IBM 將RFID 納入WebSphere 架構,SAP 在NetWeaver 中增加RFID 功能。這種在現有產品基礎上開發RFID 模塊的方式,優點是開發工作量小、技術成熟度高而且產品集成性好; 缺點是使得RFID 中間件產品變得龐大、推出“套餐”價格高,不便于中小企業低成本輕量級應用。
目前國內 RFID 應用多處于示范驗證階段,規模應用還沒起來,而且RFID 應用上線復雜,與企業應用結合緊密,面向企業的應用個性化強,隨應用工程開發的是應用解決方案,還不是RFID軟件產品。
RFID 軟件產品應注重統籌發展
針對國內 RFID 應用需求,我們有必要從分析國內外RFID 技術中軟件產品發展現狀與趨勢出發,明確我國RFID 技術中軟件產品的定位,圍繞RFID 軟件研發的共性關鍵問題開展我國RFID中間件產品研發,建設RFID 公共服務體系,探討RFID技術軟件產品的自主創新與重點突破領域,論證國產RFID 中間件產品化的可行性,提出國家對該領域的支持模式和總體發展思路。RFID技術發展目前以前端設備為主,并逐步走向以軟件集成與服務為主導。應該強調的是,RFID軟件攻關框架、技術路線、產品體系的設計很關鍵,因此,國家部署相關課題時,應注意彼此銜接、形成體系,將攻關內容納入到體系之中。
首先,應該培育通用 RFID 軟件產品。通用RFID 軟件產品應該是從各種應用軟件中抽取共性通用模塊形成的。目前,國內RFID 軟件應用規模小,應用行業有限,因此,國產RFID 軟件目前還是個性化居多,導致RFID軟件產品化難度較大。其次,給予資金扶持。打造軟件產品前期投入一般很大,政府需要持續投入才能保證最終實現產品化目標。第三,軟件開發要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尤其要體現RFID技術優勢,如自動采集、事件觸發、信息跟蹤等。第四,建立面向服務的軟件管理模式,在應用中體現整合效果,便于系統發展和維護。最后,軟件產品在中國市場不容易得到用戶認可,應考慮軟件如何與硬件捆綁。
我們主張“通用技術向RFID 延伸”,進行軟件基礎整合的思路。即RFID 軟件開發要利用已有基礎,避免低水平重復,選取目前國內有代表性的軟件與RFID 技術進行整合,提升國產軟件水平。
軟件產品的定位有高、中、低端之分。目前在高端市場,我們很難與國外公司競爭,但可以研制高端軟件,來與國外中低端軟件抗衡。通過RFID 攻關項目,推動國產軟件產品水平的提高,實現軟件組件可拆分、可配置,提供核心產品模塊和二次開發接口,增強接口描述能力。同時,國產RFID 軟件產品可以首先在應用示范工程上用,免費提供產品和服務。在 2006 年3 月舉辦的一次RFID 軟件中間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我國軟件產品化有三種模式: (1)示范工程推動。這種模式下開發的軟件個性化太強,離產品化要求距離較大; (2)有針對性進行軟件產品技術攻關,然后進行推廣應用。在這種模式下,產品原型開發出來之后,開發者主動推廣的積極性不夠,產品得不到快速完善; (3)建立統一的軟件體系架構,組織多個團隊在一個體系框架上進行協同攻關。這種模式便于打造軟件產品,但需要長效組織保障機制,要求組織單位協調能力強,利益分配合理。在現階段,RFID軟件產品化采用“(1)+(2),同時探索(3)”模式較適合。
RFID 軟件如何產品化
在 RFID 技術領域,軟件產品化涉及中間件和公共服務兩個層面,它們具有共性需求,也有自身發展的特點。
1. 如何發展我國RFID 中間件?
要研究中間件共性技術,突出通用性,開發適合不同應用需求的中間件。中間件范圍很寬泛:小到一個中間件插件,大到功能強大的中間件平臺。因此,我們應該加以明確劃分。按不同功能和性能,中間件可分為可重構中間件、嵌入式中間件、移動中間件、實時中間件、分布式中間件等; 按不同應用領域,可分為面向工業應用的中間件、面向物流應用的中間件等; 按不同技術層次,可分為設備接口中間件、數據管理與集成中間件、應用集成中間件。要強調中間件產品組件化,分別開發各中間件組件,如嵌入式系統中間件、可重構中間件、實時處理中間件等,通過配置工具快速復合,結合應用推出一系列中間件產品,以及區別不同行業的RFID 解決方案。RFID 中間件系統應具有自配置能力,對于分布式中間件,提供統一的“容器”支持多中間件協同工作,中間件之間采用標準的接口。
RFID 技術是應用驅動的,應從典型應用場景出發分析軟件共性需求。對于大型企業,應開發中間件平臺; 對于中小企業應用,宜開發“輕量級”低成本中間件產品。
數據管理與集成,關鍵在于處理海量數據,實現上下游信息共享,保證數據來源、可信度及安全性,提供數據存儲與備份、不同應用系統接入。RFID 數據描述采用標準格式(如基于XML、RDF 等)。在面向工業應用的中間件的開發中,實時數據管理技術很有必要,需要解決多讀寫器RFID 數據實時準確采集、存儲與查詢,RFID 動態屬性管理,實時/歷史數據壓縮與高速查詢,實時消息通信,實時事務調度與并發控制等。建立中間件開發標準,遵循標準開發,普遍適配,強調模塊化,提供二次開發接口,滿足不同RFID 應用需求; 針對RFID 特點,定義RFID 數據模型,加入RFID 接口,接入企業應用系統。RFID 采集的數據不能都過濾掉,歷史數據很重要,中間件過濾器要建立數據過濾規則,可為公共信息服務所用。中間件開發中不僅強調RFID 數據“讀”,還應強調“寫”,即追加信息(保留原字段增加新字段或更改原字段)。信息的讀寫控制很重要,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如何發展我國RFID 公共服務體系?
要建設 RFID 公共服務平臺,將社會公共信息延伸到各個方面。雖然國外RFID 中間件產品優勢明顯,但是在公共服務方面,中國完全有能力有所作為。采用基于網絡的分布式結構,建設面向服務的公共服務體系架構。公共服務構筑在互聯網之上,也可以考慮部署在P2P 網絡上,從應用場景出發,研究公共服務需求,找出要解決的關鍵技術。編碼解析服務是國家資源,要自主開發、自己掌控,解決解析的實時性,服務響應速度,信息的定位和選取等關鍵問題; 解析服務上可以附加其他信息,要制訂相關標準。促進公共服務服務于開環應用,提供多種服務,如信息查詢服務、跟蹤服務、目錄服務、信息分發服務、定位服務、防偽服務等。對于信息服務,應建立標準,支持企業自己擴展。將公共服務架構在示范工程中,解決應用部署問題。公共服務關鍵技術涉及分布式計算模型、分布式資源發現與訪問、支持移動環境的服務、服務代理模式、可擴展的物品信息描述模型、檢測服務的失效和非最優化、服務模型、查詢機制、服務適配器、XML解析器、信息分發、系統自配置能力。探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建立我國公共服務標準,使區域或行業服務能夠集成到公共服務體系中,并探索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模式。
RFID 應用是整合應用,應用集成是關鍵。RFID 應用集成,包括與行業應用的集成,與工業設備的集成,與移動設備的集成,新型服務模式。RFID 技術帶來應用模式轉變,并走向面向服務的系統架構與管理模式。開發面向服務的行業應用模板,通過應用集成適配器,快速搭建應用系統。通過規則定義、建立RFID對象模型,使RFID 數據進入企業ERP 數據庫中。
如何促進我國 RFID 軟件發展,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RFID 技術發展前景普遍看好,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重點支持一些軟件產品研究開發并配套示范工程加以應用,力爭在RFID軟件市場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