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單根光纖的傳輸能力,人們已經提出了密集波分復用(DWDM)的一種替代技術--空分復用(SDM)技術,該技術使用多芯光纖或少模光纖(few-mode fiber,FMF)。
FMF是一種纖芯面積足夠大、足以利用幾個獨立的空間模式傳輸并行數據流的光纖。理想情況下,FMF的容量與模式的數量成正比。然而,為了延長傳輸距離,需要使用少模光纖放大器。不同于那些用于自由空間光通信和高功率激光應用中的放大器,少模光纖放大器具有可控的與模式相關的增益,以確保所有的SDM信道均被優化。
目前,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美國光學與光子學院(CREOL)和NEC美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已研究出一種在少模摻鉺光纖放大器(FM-EDFA)中控制模態增益,以提高模分復用光通信網絡可行性的方法。[1]
控制模態相關增益
模態相關增益(MDG)是激活摻雜離子的濃度分布、泵浦光以及信號光的橫向強度分布之間的交疊積分的函數。通過光纖設計來控制摻雜離子分布和信號強度分布,可以調諧模態增益。在摻雜光纖制作完成后,可以通過控制泵浦的模式內容來實現MDG的動態控制。
少模摻鉺光纖放大器由15米長的少模摻鉺光纖構成,其摻雜纖芯芯徑為16?m,支持1550nm附近信號波長的兩種模式群-LP01(s)和LP11(s),以及980 nm附近泵浦波長的四種模式群-LP01(p)、LP11(p)、LP21(p)和LP02(p)。
在像LP11(s)、LP11(p)和LP21(p)這樣的模式群中,具有相同傳播常數的簡并模式的兩種類型,可以通過它們角度依賴性的奇偶性,定義為偶數模式和奇數模式(如圖)。

圖:圖中給出了少模光纖放大器的泵浦光和信號光的模式強度分布(左圖),
以及它們沿x軸的歸一化強度分布(右圖)。Normalized intensity (a.u.):歸一化強度(a.u.)
為了展示利用放大器裝置進行MDG控制,采用空間濾波器(模式轉換器)和光學可變衰減器(OVA)將泵源光源分成N路,以產生N個泵模模式。通過合束器將N個信號模式進行空間合束,并通過分色鏡輸入到信號光路中。通過調諧每個OVA,就可以調節單個泵浦模式內容的功率,從而能夠控制泵浦光與信號光之間的交疊以及MDG。
通過在接收器前使用少模摻鉺光纖放大器,研究人員成功地通過50km長的少模光纖傳輸了26.4Tbit/s的模分復用DWDM信號。[2]接收到的信號由三個同步相干接收器探測,模式耦合、模態的群延遲和色散,由一個數字式多輸入多輸出(MIMO)均衡器進行補償。
該實驗證明了研究人員對MDG的控制,對于所有通道,產生的位錯誤率(BER)都小于3.8×10-3,在前向糾錯后足以進行無差錯傳輸。"少模摻鉺光纖放大器有望成為未來長距離SDM傳輸系統的關鍵元件,"CREOL的博士研究生Neng Bai表示,"我們期待著與業界合作,以實現低復雜度、高效率的少模摻鉺光纖放大器。"
參考文獻
1. N. Bai et al., OFC/NFOEC 2012, Special Symposium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Fiber Capacities Beyond 100 Terabits/second, paper OW1D.3 (Mar. 7, 2012).
2. N. Bai et al., Opt. Exp., 20, 3, 2668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