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物聯網現在正在以廉價、普及的姿態往普通消費者中走去,不久的將來,物聯網應用將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之,物聯網應用中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以及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也將比互聯網時代嚴重得多。
根據美國 ABI 調查公司的數據,目前大約有 100 億臺可使用無線網絡接入互聯網的設備,到 2020 年,這一數字將達到 300 億。從現在來看,雖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占了絕大部分,但是未來的市場增長領域一定是家庭使用的配備有廉價傳感器的物聯網設備,也就是說,到 2020 年,大部分聯網設備將是物聯網設備。
互聯網是物聯網建設的基礎,因此物聯網的安全威脅包括兩方面。首先,互聯網中遇到的安全問題,都會出現在物聯網中;其次,物聯網系統自身及相關應用也容易遭到攻擊。
目前,我國網絡安全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在公共互聯網環境方面,黑客攻擊的趨利性特征日益明顯,不法分子以通信網絡、信息系統以及用戶信息和財產為目標,利用黑客技術發起網絡攻擊牟取非法利益,逐步形成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互聯網地下產業。而工信部也制定了《防范治理黑客地下產業鏈專項行動方案》,為遏制黑客地下產業鏈蔓延,凈化網絡環境,保護用戶和企業切身利益與財產安全。
而對于物聯網系統自身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在物聯網的感知層。在物聯網的整體架構中,感知層處于最底層,也是最基礎的層面,這個層面的信息安全最容易受到威脅。感知層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主要應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和無線傳感器網絡(WSN)。物聯網感知層的安全問題實質上是RFID系統和WSN系統的安全問題。
傳感器在通過WSN接收信息時,會產生大量傳感器節點,這些節點常常暴露在公共場合中,由人或者計算機遠程控制,缺乏有效保護,容易被實施信號干擾甚至節點捕獲。再者,WSN的路由協議中有很多安全弱點,不法分子可以向WSN中注入惡意的路由信息使網絡癱瘓。
而隨著RFID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其數據安全問題在某些領域甚至已經超出了原有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邊界,成為一個廣為關注的問題。主要原因如下:標簽計算能力弱;無線網絡的脆弱性造成傳遞的信息暴露于大庭廣眾之下;業務應用的隱私安全,使傳輸信息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問題也成為了制約物聯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阻礙基于RFID的物聯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其安全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證,那么物聯網系統中的個人信息、商業機密和軍事秘密,都可能被人盜竊或被不法分子利用,這必將嚴重影響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和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