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勢力范圍拓展到PC以外的更多領域是目前英特爾努力的重點。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英特爾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敘形容,現在產業鏈各方的合作,跟以往已經很不相同。
楊敘說,通訊產業,消費電子產業,甚至嵌入式設備制造等等,都有更廣的產業鏈的合作機會,而且更大的發展機會。
面對這些可能目前并非英特爾占優的領域,楊敘認為,英特爾帶來最大的優勢是其性能和兼容性。此外也會注重的功耗的降低,以及使得成本更有競爭優勢。
楊敘強調,英特爾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將變得跟以往不同。“今后可能在設計的最初就得考慮從設備到上面的操作系統、上面的應用、搭建,最后變成什么樣的服務推向市場,這個是更深層次的,更廣的產業鏈的合作。”
“英特爾有幾十年和軟件商合作的經驗和經歷,所以這個要進一步加強,把應用用在不同的設備,去體驗不同的效果和服務。”“同時還要和運營商合作,把眾多的應用集成成服務。”楊敘說。
英特爾進入中國已經二十五年,作為英特爾中國的標志性人物之一,楊敘去年正式出任中國區總裁。楊敘說,與以前不同,現在自己需要更多從整體戰略出發,統籌調配英特爾在中國從生產、研到銷售與市場等方面的資源,從中找到中國市場發展與政府政策所需要的契合點。(文元)
以下為專訪全文:
將英特爾芯片擴展到更多領域
記者: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關于今年整個IT產業的走勢,最近聽到很多很樂觀的預測,對IT產業的發展,甚至對整個經濟態勢的發展預測都是非常樂觀的。根據您的感受和您的判斷,您做怎么樣的預期呢?
楊敘:我覺得還是比較樂觀。在談今年之前,再回顧一下去年能夠看到一些未來機會在什么地方。去年在金融危機挑戰的情況下,當然中國政府大力度的,快速的制定出來我們振興經濟的計劃,包括最直接感受到的,包括當時的家電下鄉等等,在去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整個PC產業、IT產業的推動有很直接的影響。而且很多這樣的項目,今年還在繼續。
同時我看到今年包括商用銷售等等開始在恢復,金融危機以后。從整體來看,包括我們的消費產品像筆記本產品,還在非常迅速地過渡。整體來看,目前感覺到勢頭還是非常地好,所以對今年大的方向還是比較樂觀的。
記者:我們一直說復蘇的驅動力,將來增長的突破口也好,今年有沒有新的判斷和新的觀點?
楊敘:今年有幾個關注點,是目前我們國家國策關注和推動的方向,比如現在在傳統的PC,剛才已經談到了幾個地方,我們消費的電腦、筆記本、臺式機,甚至商用的。在整個傳統PC之外,未來在面對更大的三網融合,目前還在不斷推進的云計算等等,在這些領域里,今后不光是IT產業,包括通訊產業,消費電子產業,甚至嵌入式設備制造等等,是更廣的產業鏈的合作機會,而且更大的發展機會。
這些今后不光只是亮點,這是實實在在的產業趨勢,應用的趨勢,甚至是未來新興的服務方式的建立。這些是大家都比較關注,在緊鑼密鼓制定自己的產品策略等等,包括軟件上面的服務搭建等等,這些可能是很重要的,更廣的產業鏈的發展機會。
記者:英特爾會做什么?
楊敘:英特爾核心競爭實力還是定位在我們的芯片本身,因為英特爾永遠是一個設計和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公司。以前更多的芯片在傳統的PC領域里應用,但是今天看到的互聯網進一步的發展和演變,遠遠超出了傳統的PC本身。
所以今年我們最大的亮點,在傳統PC里就是PC本身更智能化,今年是真正的智能化處理器的到來,所以今年的PC是更智能化。以前我們有同事舉出很好的例子,以前的電腦,用開車來比喻,以前是手動檔,現在是自動檔,所有的電腦從架構設計里第一次完成芯片里的功能自動根據你的應用來調配,比如兩個核,四個核的芯片,英特爾一個核可以處理兩個任務,這是以前常說的像超線程技術。因為架構上的優勢,在完成很簡單任務的時候,這個芯片可以把所有的性能提供給一個核,把這個核頻率調得很高,這樣在完成簡單任務的時候,速度會很快。一旦任務加多,一下很復雜,多任務環境的時候,每個核平均分配,而且每個核的頻率都可以調高,以前架構上沒有這個優勢的。為什么說這是真正的從芯片,我們傳統業務里一個智能化時代的來臨,這是傳統業務。
今年由于這樣的產品創新,在市場上特別在消費領域,在零售,目前大家接受度非常高,包括上個星期在零售市場看到英特爾最新的i3、i5、i7智能芯片,帶來智能電腦的需求是非常旺的。
在這個之外,像凌動這樣的產品前兩年誕生以后,在上網本,隨著它的功耗進一步下降以后,進入了很多嵌入式的領域,到移動終端等等,這個是我們未來比較關注的。
英特爾從芯片角度講,我們把以前傳統PC平臺的芯片,更大程度地擴充到別的領域,給消費者帶來完全不同的一樣的體驗。
英特爾帶來最大的優勢是性能,兼容性,軟件在互聯網上的東西隨之拓展到不同的設備里,體驗它,當然它的可管理性,把它的功耗做得更低,成本更有競爭優勢。
這樣隨著三網融合以后,它的機會就是在傳統PC,包括傳統PC之外眾多設備里可以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體驗的效果,這是很明顯的趨勢。
產業鏈合作生態重新構建
記者:剛才提到在拓展嵌入式互聯計算新的領域,很多產業人士,包括您的競爭對手也看到許多的機會在里面,如果想在新的領域拓展,英特爾將面臨更多,更強大的前所未有的競爭對手,您覺得英特爾繼續保持優勢,它的關鍵在哪里?
楊敘:那就是英特爾要努力的,任何時候英特爾傳統的業務有競爭對手,去了新領域,也有新的競爭對手。
但是我想最關鍵的幾個點,第一,究竟對未來的技術的趨勢和應用的趨勢的發展,我們是怎么看的,各個廠商是怎么看的,市場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樣的體驗,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需要什么樣的功能,能夠來滿足這樣的服務,這個我相信各個廠商都在研究。
剛才我也談到了英特爾我們最有信心的優勢就是在這個產品的性能,我相信英特爾是獨一無二的。一旦把電腦平臺的性能帶到了更多的別的設備上面去了以后,相信這些手持設備、車載、電視機這樣的家用電器里,我想體驗的效果是非常豐富,而且可以在上面搭建很多創新的,個性化的互聯網服務內容,這是英特爾非常有信心的,而且是兼容的。
記者:使用環境和用戶體驗可能完全不同于PC的使用環境,英特爾怎么面對新的問題?
楊敘: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個和以前的合作方式不一樣,就是內容的垂直整合,這個可能和以前的服務方式、合作的產業鏈方方面面不一樣的,以前可能硬件開發商把電腦做出來,軟件開發商把軟件做出來,非常標準化的平臺,大家把軟件裝載到電腦上可以用了。
今后可能在設計的最初就得考慮從設備到上面的操作系統、上面的應用、搭建,最后變成什么樣的服務推向市場,這個是更深層次的,更廣的產業鏈的合作,所以這個就是以后我們可能要去和更多的產業鏈的合作伙伴去合作的東西。
但是英特爾最后我們核心技術還是在下層的芯片本身的處理,所以芯片的功能,它的功耗,所滿足到未來這些應用商要提供的增值業務和不同的體驗,在這個方面,我們是很有信心的,因為軟件的兼容效果等等,剛才已經談到了,但是合作方式肯定比以前復雜得多。
記者:您談到合作方式復雜很多,目前來說,你們做了怎么樣的工作來應對這樣的復雜性,因為您這樣說,不光在芯片上努力,在整個從底層到整個服務,硬件到軟件,統籌考慮的開發。
楊敘:所以需要和軟件商合作,而且英特爾有幾十年和軟件商合作的經驗和經歷,所以這個要進一步加強,把應用用在不同的設備,去體驗不同的效果和服務。
同時還要和運營商合作,把眾多的應用集成成服務方式,電視運營商甚至廣電運營商在整個提供三網融合以后,未來的服務等等,這些要去嘗試,這是我剛才說的為什么合作的程度會加深,甚至產業鏈的合作會越來越寬。
記者:您能告訴我具體的,比如現在合作的狀況,合作伙伴的數量,以及下一階段合作伙伴拓展的主要目標?
楊敘:現在很多有設備的開發商,在國內有很多合作伙伴,當然傳統的PC不用說,PC之外的手持設備、車載系統,應用軟件開發商,包括國內大的運營商都有合作。
英特爾更關注物聯網的具體應用
記者:您一直提到一個詞就是三網融合,今年三網融合看到新的突破,包括政策上的進展,您是怎么評估目前包括政策的進展,產業界的發展也好,給你們可能帶來新的機會,抱有什么期待?
楊敘:國家方向更明確,力度更大,態度更堅定。我相信這個方向是很明確的,這對我們產業,包括所有消費者未來都是非常好的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接下來的關鍵就是未來的第一步要去試點。在試點過程中,怎么能夠使未來的服務開發出來,應用能開發出來,把整合很好,作為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去體驗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效果,這種服務,這種試點,可能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一步。
我相信這個試點在全國多個城市如果成功,我相信我們國家已經有進一步的時間表,比如2012年以后,大面積推向市場,我歷來堅信咱們國家做事的力度,一旦政府決定要這樣去推動,我覺得是非常明確的時間表和方向,所以這個是蠻振奮人心的。
記者:我再講一個可能您已經被問了很多次的問題,關于物聯網。我們最近也在做一些意見的搜集,包括著名的國內IT企業家,像柳傳志先生還有百度的李彥宏先生,他們都覺得物聯網這個概念是言之尚早,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探討的,我想再聽聽您的觀點。
楊敘:我們更關注里面具體的應用,因為是框架,對未來大的應用環境是一個概括,比如說云計算也好,物聯網也好,某種程度上理解是嵌入式的互聯網。
實際上最終大家都在關注一個東西就是互聯網的發展和演變,這是關鍵。隨著互聯網進一步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當然有商用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商用的應用和互聯網有關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東西也有需求,在這種基礎上,怎么把眾多互聯網信息內容開發成消費者所需要的個性化的服務,這個是一個方面。
當然在商業應用里面,有眾多的高科技的產品從傳感器到后端的數據庫連接起來以后,當然中間還有很多計算平臺,怎么來處理這些信息,怎么更好地優化管理資源,怎么達到最好的商業效果等等,這些我相信只是對未來應用是一個展望,一個方向,使大家看到了未來的趨勢,不是說今天第一天馬上能實現。
所以我的建議是你在大框架下,看到未來,按照這個方向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里面應該能專注在具體哪些應用里,能夠一步一步去實現更宏偉的目標。所以我們從英特爾角度,更關注具體的應用,會一個一個地來看。
從中國政策中尋找英特爾機會
記者:再來談一下英特爾本身的發展,今年英特爾進入中國已經25年了,我們看到媒體的報道大連的工廠今年下半年會投產,您在今年,對于配合中國的投資政策的變化以及區域發展策略的變化,英特爾的政策會有什么樣的新的調整或者有什么新的做法嗎?
楊敘:我覺得英特爾在中國已經這么多年,我們有25年,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包括自身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接下來英特爾未來往前發展要看過去十幾年和產業是密切合作,特別是PC產業,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使得PC產業的成長,中國電腦的普及等等大的趨勢下,共同發展到今天。
再往前走,咱們應該更關注我們國家大的國策方向,包括去年談到的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像電腦下鄉這樣的產品,今后能不能更大程度上幫助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現在產業結構要升級,更多的創新綠色經濟要誕生,這里不光包括產品技術的創新,還有新的業務模式,服務方式的創新,這些領域里,英特爾,我們的產業,IT產業,通訊產業,包括家用電器產業,又談到三網融合了,在這里能夠抓住什么樣的機會去創新新的產品,新的應用,新的服務,給消費者提供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這種,我相信是很大的產業經濟結構發展大大推動的機會,所以我相信英特爾總得來講和國策更吻合,和產業整體更大程度上合作,共同抓住這個機會,開發未來創新的新的領域。
記者:去年您也是正式出任英特爾中國總裁的角色,一年多來,您有什么變化,英特爾有什么樣的變化?
楊敘:我個人最大的變化,來整體考慮英特爾整體的策略,而且考慮到英特爾在中國方方面面的資源,我們25年下來的投資,在我們的生產、研發等等方方面面的投資,這些資源怎么更好地優化的利用,來支持未來英特爾和中國產業共同合作,發展的需要,怎么來調配,來配合。就是前面談到的國策的方向,產業怎么來配合,共同尋求發展的機會,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產品,不同的體驗,推動產業整體發展,從而獲取自己發展的機會。
這種情況下,要考慮整體的投資資源的調配等等。最大的變化可能在這點。
記者:對英特爾的變化在哪里,您覺得這一年多來,您在英特爾的工作重心,包括接下來的工作重心會放在哪些方向?
楊敘:使英特爾中國未來發展策略和咱們國家的國策更接軌,這樣尋求產業發展的機會,英特爾自身發展的機會。這是一個很以前很不一樣的方向。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