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智能終端技術創新與產業聯盟盧玥,2月3日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中國電子報社主辦的首屆中國好手機盛典上說,“目前整個國內手機市場處于4G轉型、3G庫存關鍵時期,出貨量有所下降。但同時4G手機出貨量在持續擴大。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9月份開始,4G出貨量超過50%。從結構來看,整體市場集中度在快速提升。2013到2014年,手機企業數量減少130家,減少將近30%;同時Top10企業出貨量占比在明顯提升,2014年比2013年總體手機出貨量提升20個百分點,而智能機Top10出貨量大概提升15個百分點。從數據可以看出,這20個百分點中,國內品牌出貨量占比提升了18個百分點,占到20個百分點的90%,因此可以說,2014年是國內手機產業轉型年。”
國產品牌手機獲得消費者認可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他們是否愿意買你的手機,二是他們愿意花多少錢買你的手機。從這兩點來看,國產品牌手機表現都非常好,一方面體現在明星機的銷量上。2014年,很多國產明星機在沒有運營商補貼的帶動之下或者減少帶動之下,仍然達到千萬級的銷量水平。另一方面,國產品牌手機在高端市場也形成了非常明顯的突破。可以說,國產品牌手機已經逐漸走出了原來所說的2000元紅線,未來,國產手機4000元甚至更高的檔位都能得到消費者認可。
就國產手機品牌的價值來看,其最直接的體現是在品牌資產上。根據世界品牌發布的數據,國產手機品牌Top10中,華為、聯想、中興、海信近5年都有上榜。現在很多人都在提互聯網思維,其實很多企業2014年已經成功應用了互聯網思維。比如大數據思維的JD Phone,迭代思維的小米,極致思維的ViVo和OPPO等。可以說,目前整個商業模式也是在往互聯網方向轉。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國產手機還是有一些隱憂。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底層核心技術的缺失,目前手機核心元器件依然依靠進口,操作系統很多是基于安卓的二次開發。底層核心技術缺失帶來的弊端一方面是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包括元器件、操作系統的同質化。另外產業鏈掌控率不足,相信很多手機企業都感受過高峰期供貨量不足的窘境。同時國內手機品牌的贏利能力雖然有所提升,但整體議價有限。國產品牌利潤在10%以下,和三星、蘋果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