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伴隨著國家主席胡錦濤洪亮的聲音,中國人期盼百年的世博會正式拉開帷幕。
據世博局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世博會開幕后前兩天,入園人數均超過20萬人。截至5月2日,共有160多個場館對外開放。各種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和展示,讓2010年上海世博會打造了一屆科技世博、綠色世博。通過科技創新,人們能真正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打造科技盛宴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藍色多瑙河》表演中,有一個特殊的細節特別引人注目:從舞臺臺口位置升起一組凌空浮球,隨著音樂節奏而上下優美地擺動著,并隨著燈光變幻出各種鮮艷的色彩,如夢似幻,且收放自如,悄然隱藏。
“有人認為里面沖了氫氣,但它要飄著,也有人說它用線拽著,其實都不是。它是巧妙地利用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動力學原理。”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總導演騰俊杰在談及開幕式高科技應用時介紹。
據悉,這一創新成果來自中國科技大學。它通過小球底部的風管提供風力,托起直徑約600毫米的空氣懸浮球,并且每個小球都可以調整底部風力的大小,控制小球升降、速度與高度等,可以控制其形成許多美妙的造型,錯落有致,精美絕倫。
而類似的科技創新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中幾乎隨處可見。
“從開幕式的創意開始,我們就投入了對科技的關注,超乎想象的科技內容,一些經過精心演繹的科技項目,同樣具有巨大的欣賞價值。”騰俊杰說。
而立足創新、精美、生態,及藝術與科技的突破性融合,正是開幕式創作團隊對世博理念優質呈現的唯一方式。
事實上,不僅僅是開幕式,整個上海世博會都在充分運用各種科技手段打造“科技世博”。從5月1日至發稿前,記者在參觀采訪幾十個展館后發現,無論是展館本身的設計,還是展館所展出的內容,世博會都在向人們見證著人類的科技創新。
例如,記者參觀過的展館中80%左右都用到了3D影像技術,將3D影像技術與藝術設計完美結合,向觀眾形象地展示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信息。
自世博會誕生以來已有159年時間,世博會也成為許多新理念、新知識、新文化、新技術、新產品展示的舞臺。尤其是眾多新的科技產品和設想都會利用世博會的舞臺首次向公眾亮相。
159年后的今天,人類科技早已今非昔比。展示高科技和創新技術,尤其是環保、節能等方面的新技術成為上海世博會的最大亮點。也難怪,更多的人將世博會形容為一場科技的盛會,世博場館更像展示各國高新技術的科技館。
低碳環保理念處處彰顯
321輛純電動汽車,包括120輛純電動客車,61輛超級電容客車,140輛純電動場館車;500輛混合動力汽車,包括150輛混合動力客車,350輛混合動力轎車,是上海世博園內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世博會彰顯低碳理念的一大亮點。
不僅如此,記者在采訪世博會的過程中發現,中國國家館、日本館等場館內也展示了各種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綠色出行”是許多國家對“未來城市”設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不僅是交通,在世博園內,低碳的概念其實隨處可見。以此次世博會開幕式的主舞臺來說,舞臺裝飾全部采用了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和節電50%以上的LED新光源節能燈。
在中國國家館中,一展區名為“低碳未來”,聚集了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汽車……游客們可近距離感受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理念。通過低碳體驗,展現中國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認知和努力。
作為5個主題館之一,城市地球館可以說是與“低碳”的理念貼合最為緊密的。展館內設置“城市蔓延”、“危機之道”、“藍色星球”、“解決之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五個展區,分別講述城市的發展與過度發展造成的生態問題,展現了人類對城市及環境問題的認知、覺醒與努力。觀眾們在城市地球館通過與展品的互動,可認識到城市既是問題的制造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
新加坡一向給人們以潔凈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印象,在此次世博會上也不例外。新加坡館的外墻開縫設計和圍繞一樓中心區域的冷水池能有效調節館內溫度,冷水池中有魚,參觀者可將腳放在水池中進行“魚療”。
除了在展示中體現“低碳”外,一些場館則直接在場館的設計上融入了低碳的理念。
被稱為“紫蠶島”的日本館也是此次世博會最令參觀者追捧的場館之一,其館外覆蓋超輕的發電膜,采用特殊的環境技術,被形象地比喻為一幢像生命體那樣會呼吸的建筑。記者走進日本館,便立刻忘記上海室外已是30°的高溫。在“紫蠶島”頂部的幾個“觸角”坡屋頂和通風筒的作用下,空氣能自然流動并帶走館內熱量,室內氣溫會迅速降下來,且能保持館內空氣新鮮。
西班牙館是一座“藤條籃子”建筑,整個外墻由藤條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支撐,呈現波浪起伏的流線型外觀,讓人感覺復古卻不失創新,陽光可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既節能又具有保溫效果。
高科技展館最受追捧
對許多利用五一的3天假期游覽世博園的參觀者而言,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然而,記者從5月1日~3日的采訪中發現,很多人愿意花兩三個小時排隊去參觀某些“熱門”展館。這是為何?這些“熱門”展館之所以“熱”的玄機究竟在哪里?
需要用預約券進一步限制人流的中國館,無疑在世博會所有場館中最令國人向往。中國館帶給觀眾的震撼,當屬那幅100多米長、6米高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畫中,成百上千的人物都在眼前跳躍!
圓形墻面上,疏林薄霧中,兩個腳夫趕著馱炭的毛驢,緩緩步向城門;此時,虹橋上已是一片喧雜,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出行的官宦;太陽升起時,不僅能聽到生意人的吆喝聲,還有河里船工的號子聲……
奇妙的是,在這幅動態畫卷的下部,用一層玻璃一層紗的表面,通過投影機在頂部的投射,真實再現了河流的波光粼粼,將這幅著名畫作的展示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與氣勢磅礴的中國館相比,小巧的世界氣象館總建筑面積為1230平方米,展館似“云中水滴”,由4個扁圓球體結合而成,形狀如云。世界氣象館外墻采用亮白色膜結構,膜布上噴霧點全部開啟時,整個建筑猶如一團云霧,陽光照耀時展館周圍會出現彩虹。
為了體驗在云中漫步的浪漫旅程,領略“云頂觀象”奇觀,許多帶著孩子的家庭首選世界氣象館進行參觀。
在距離德國館幾百米的地方,就能看到群眾在有序地排隊等待進場。德國館“動力之源”展廳頂端懸浮著巨大的、表面浮動著多種圖像和色彩的金屬感應球。兩個虛擬講解員——德國青年“嚴思”和中國女孩“燕燕”在展館內與觀眾互動。
作為傳統的工業強國,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世界聞名,隨著節能環保理念的深入,德國的汽車制造業也在探索,展區中一輛環保節能電瓶轎車一次充電可行駛600公里,賺足了觀眾的目光。
可以看到,世博會的觀眾充滿了對高科技場館的渴望,感受到了科普與高科技的完美結合,觀眾在這里可以進行互動,可以體驗未來,更可以讓少年兒童早一步領略和感受科技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