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世博創新科技亮點之一,看似遙不可及的RFID技術其實就在身邊。手持擁有“世博芯”的世博門票,只需在離讀寫設備10厘米處輕輕一刷,20秒便可輕松進入世博園。在票務后臺,系統會馬上統計、更新入園人數。而使用手機門票的觀眾一進入園區,手機上就能收到一份游覽路線建議圖。隨著參觀的進行,觀眾隨時能知道最近的公交站、餐飲點的位置。
作為一項先進的自動識別和數據采集技術,RFID被冠以“物聯網概念”,被公認為21世紀十大重要技術之一。
RFID在世博園大顯神通
融合RFID和SIM卡技術的世博手機門票,是本次世博會的一大亮點,它能讓用戶足不出戶即能完成世博會門票的選購,省去送票或取票的麻煩。同時還可查詢購票、退票、領取紀念票等信息。
在世博園區的食品安全及車輛安全保障等方面,RFID技術也起到關鍵性作用。目前,世博園區內的每一件食品,都擁有RFID標簽。通過這種非接觸識別技術,手持辦公終端移動設備的執法人員可以現場對進園食品的生產、加工、存儲和銷售進行全過程追蹤,確保供應渠道的安全可靠。即使是一棵青菜,都有RFID電子標簽作為“身份證”,生產日期、保質期、來源地等重要信息一查即知,出問題保證能“追”到上家。
對于進出世博園區大門的車輛,大門前的探頭將會使用RFID技術對車輛上的雙卡進行識別,車卡對應汽車的車牌號碼,而駕駛員卡則存有駕駛者的相應信息。在與后臺數據庫比對后,如果信息不符,絕不放行。如在世博園區有違章信息,芯片還會記錄在案并列入黑名單,拒其入園。
成本昂貴導致推廣難
RFID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技術,比如在超市結賬時通過在每件商品上貼上一個RFID芯片,當人們將商品靠近電子標簽感應裝置時,商品的數量和價格就能夠被自動讀取,節省了大量的結賬時間。
同時,RFID技術的不斷成熟也給人們注入了新的希望,各國政府紛紛制定相關政策或投入物力,積極推動本國的RFID產業發展,開始不斷探討RFID在生產制造、物流管理、公共安全等各個領域的應用。比如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促進了RFID在食品安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而智能交通的迅速發展也給RFID的應用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可是,時至今日,雖然RFID在醫療業的應用范圍很廣泛,但真正導入使用的卻不多。“2009年臺灣醫療業信息科技投資與應用前瞻”的調查顯示,2008年臺灣地區級以上的醫院,只有15.6%已經導入RFID應用,導入者有70%集中在醫學中心,而且都是小規模導入,投資比例并不高,比較偏向于實驗性質。
業內人士分析,出現這一現狀,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成本昂貴、效益難評估。
近年來,RFID卷標有明顯降價趨勢,但若要做到主動式偵測或具備特殊規格(如:防水),成本仍嫌太高。其次,導入RFID后產生的效益多半屬于無形效益,例如:提升安全保障,在難以量化成數字的情況下,自然不容易說服業者采用。
此外,RFID在市場上的應用案例并不多,即便其已發展多年,對醫療產業來說,RFID仍屬于新興科技的一種。因醫療服務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醫療業者在選擇新技術時,除了考慮實用性、穩定性及安全性外,也會特別重視同業經驗,在沒有其它成功經驗可做參考的情況下,醫療業對RFID的態度也就趨于保守。
“除了技術之外,RFID產業發展的另一難題就是應用,即怎樣不斷擴大其應用領域。國內RFID近兩年雖有所發展但速度并不是很快,主要就是缺少像世博會這樣的良機。”負責世博會票務系統建設的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世博項目總工程師徐林說。
物聯網推動RFID產業化
“愛知世博會首次應用了RFID技術,但像上海世博會這樣涉及多方面、大范圍的應用尚屬首次。這既說明上海有相關的技術和產業積累,也為這一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上海集成電路技術與產業促進中心主任王曄說道。
業內人士指出,手機支付等功能僅是射頻識別技術的基礎應用,而物聯網則可把一個個封閉的RFID系統連通起來。上海電子標簽與物聯網產學研聯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盛煥燁認為,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傳感器等智能終端設備,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聯,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以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間的溝通和對話。
現階段,上海產學研各方承擔的和物聯網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總經費超過1億元。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成立了國內首個“電子標簽與物聯網產學研聯盟”,2006年10月,國內唯一“國家射頻識別產業化基地”在上海張江高新技術園成立。幾年來,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批由企業與科研院所組成的較完整的射頻識別技術鏈,有近200家從事RFID相關業務的企業。
讓徐林振奮的是,基于RFID技術的世博會門票應用系統,可以在大型展覽、演出、體育競賽等活動中推廣,對于上海乃至全國的RFID產業而言,世博會也是一個絕佳的示范應用及技術開發的機遇。而世博會項目中形成的核心技術與關鍵產品、典型應用的系統架構,及豐富的管理手段和經驗,也必將為RFID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推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