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亦像戀愛,要開始看對眼,正所謂一見鐘情。然后彼此的目光再朝著同一個方向,并秉承共同的價值觀前行。
合作亦是一見鐘情
初見上海大學的張建華教授,是在她的辦公室里,身后跟著青春洋溢的博士生華子凱和幾個碩士生,正在和她熱烈地討論著問題。師生融洽和諧,笑聲朗朗,讓我們這些象牙塔外的人們頗為羨慕。
身為我國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執行主任,張老師在相關領域舉足輕重,然而,為人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們在采訪中著實體驗到了如沐春風的氣息。在她與我們的分享中,我們沿著她的講述,漸漸勾勒出了英特爾與高校合作的景象。
英特爾有高校情結,它總是在探尋商業文明與高校科研之間天衣無縫的契合點,在認真的調研準備下,往往能夠找的很準,一拍即合。張老師笑談,合作也要感覺到位,仿佛一見鐘情,有了好的開始,繼續推動的決心也會很大。
當時英特爾正在推進綠色制造,希望與高校攜手合作,深化生產制造綠色之道,并推進整個產業生態的綠色發展。張教授則向我們闡述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項目,以之作為校企協作項目,能解決一些機制上的實際問題。我們之所以選擇與英特爾合作,最看重的是它品牌中凝結的誠意。”
項目從2007年開始,僅僅一年多時間,張教授所承擔制造工藝的更換基板和流程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就取得了突破,但是并非一切都很順利,項目的一些成果也遭遇過質疑。然而張老師的團隊用實驗進行一次次驗證,終于用如鐵的數據贏得了認可。
在與英特爾的交流協作中,張教授對之贊賞有加:“對于做生產制造封裝型的企業來說,與高校共同推進研發是非常少見的,英特爾的合作勇氣讓我們深深欽佩”。而基于對技術和工藝的不懈追求,以及英特爾在合作項目秉承的信任和開放精神,高校科研人員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創新。張建華帶領科研團隊的科研成果大大超出了項目預期,對芯片封裝制造工藝中的材料篩選等方面都做出了創新式的貢獻。
更具意義的是,項目不單純從技術方面開展研究,而且能直接將高校科研課題運用于實際,幫英特爾解決現實問題,使雙方在共贏的基礎上,不斷實現生產力的提升。正是有了這個項目的多方面成果,英特爾在華封裝項目的資源布局調整和整體運營也得以順利實現。
談到這里,張教授頗為自豪的和我們說起了她的博士生生華子凱和李春亞,張教授欣慰地說:“與英特爾合作為我兩位博士生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自與英特爾合作以來,華子凱就擔綱相關項目的研究與推進工作,深入鉆研封裝工藝與生產管理。隨著項目成果的在生產中的應用,他也進入英特爾進行實習。與一般“了解性”的實習不同,華子凱憑借豐富的課題經驗與掌握的理論、數據,將實習進展得如火如荼,不僅課題的成果在生產中進一步發揮了直接的作用,而且他自己對研究課題也有了直觀、深入的理解,使得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實現進一步彌合。期間,華子凱和李春亞還分別在合作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參加了電子封裝技術、電子系統集成技術等相關國際會議,進一步拓展了專業研究的國際視野。
當我們問起是什么使得高校與英特爾的合作平順發展,基業長青時,張建華教授頗為風趣的說,合作亦像戀愛,要開始看對眼,正所謂一見鐘情。然后彼此的目光再朝著同一個方向,并秉承共同的價值觀前行。“英特爾是一個講求社會責任、實踐人文關懷的企業,英特爾也懷著與高校共同的興趣、一致的目標”,而經過改革開放后數年的發展,中國高校的科研團隊也已經擺脫了經費問題的困擾,將視野集中到產業前沿技術跟蹤與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而與技術引領型企業的合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
“基于一致的目標,英特爾與高校成為了好搭檔”,張教授暢談著自己的團隊與英特爾的傾心“相戀”,相信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會一直延續下去,并被不斷復制與發揚光大;她的博士生華子凱也躍躍欲試,希冀延續合作,加盟英特爾,為工藝創新和推進校企合作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