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公布2015年全球25大供應鏈廠商排行榜,前五名當中有三家和去年相同,包含亞馬遜( Amazon )、麥當勞(McDonald's)與聯合利華 ( Unilever ),英特爾(Intel)則是重新回到前五名,還有首度躋身前五大的印地紡(Inditex)。另有三家在落榜多年后重新回歸者,包括萊雅(L'Oréal,22名)、豐田(Toyota,24名)以及家得寶( Home Depot,25名)。
對于蘋果 (Apple)與寶鹼(P&G)并未出現在今年的榜單,Gartner研究副總裁Stan Aronow指出,今年引進全新分類方式,以彰顯榜上常客的成就與能力。因此,凡在過去十年內至少七次綜合評分排行前五的公司,均歸類為「菁英」類(masters),與全球25大供應鏈廠商名單區分開來。
Gartner表示,今年首次公布供應鏈菁英名單,選出了兩家長期保持領先的企業,即為蘋果與寶鹼。Aronow表示,蘋果與寶鹼多年來對供應鏈專業做出重大貢獻,其中,寶鹼為第一家導入消費者導向供應鏈概念并以其為特色的業者,而蘋果則是定義了「解決方案」(solution)供應鏈的概念,憑借該公司創造需求的能力另辟蹊徑。
Gartner分析師從2015年供應鏈廠商排行榜中觀察到包括,雙模供應鏈策略、更貼近顧客、數位商業模式崛起等三大趨勢。Gartner指出,供應鏈長(chief supply chain officer; CSCO)與手下團隊當前面臨必須要能快速更替商業模式的環境,公司期待要能精簡作業并提高效率,同時也要花費同樣甚至更多的時間推動成長與創新。Gartner稱為「雙模」(bimodal)策略。過去,供應鏈主管只要降低成本就算成功,但現在,除了控制成本,提升并支援營業額的能力也是他們被評鑒的項目。
另一項趨勢則是供應鏈開始重視顧客體驗,并視為業務優先考量之一。除了關心銷售的產品,入榜的企業更需專心傾聽顧客心聲,并推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做為回應。
至于數位商業模式崛起方面,Gartner指出,雖然剛剛萌芽,但認為供應鏈可利用數位功能來支援新的商業模式并提升價值鏈績效的觀點,今年以來已變得更加明確。Gartner表示,利用感測器、閘道器、追蹤系統與商業規則達成自動化,借此預測并警示現有計畫紀錄(POR)是否出現變數,物流在這方面的應用并不亞于制造業;「物流控制塔」功能并非新概念,但若能結合更多成本低廉的感測器及運算能力,就有更多的企業能取得深入洞察力,進而降低風險,同時改善營運成本及顧客服務層級。
注解:
1. Gartner與同業評選:根據各評審團強迫排名順序與需求導向價值鏈領導廠商(DDVN orchestrator)定義之比較
2.三年加權資產報酬率 (ROA): ((2014凈收益/2014總資產)*50%)+(2013凈收益/2013總資產)*30%)+((2012凈收益/2012總資產)*20%)。
3. 存貨周轉率:2014年銷貨成本 /2014年平均存貨。
4.三年加權營收成長率:((2014年與2013年營收差額)*50%)+((2013年與2012年營收差額)*30%)+(2012年與2011年營收差額)*20%)
5.綜合評分:(同業評比*25%)+(Gartner研究評比*25%)+(資產報酬率*25%)+(存貨周轉率*15%)+(營收成長率*10%)
以上數據采用2014年可得數據,若缺少2014年相關數據,則參考最近一年全年整體的數字。所有原始數據均先以10點評量分類后才進行計算。
綜合評分相同時,則比較下一個小數點數據以做為「排行」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