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這一塊投入不小,但至今都不怎么賺錢,也不知道未來什么時候能賺到錢。”在漢口北電商基地,坐在經濟觀察報記者對面的武漢金牌冰帛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林海言語中透露著一絲無奈和迷茫。
作為武漢傳統小商貿模式的代表之一,葉林海從傳統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轉戰漢口北電商基地——借助互聯網,葉林海希望能延續“漢正街時代”的輝煌。
轉型之初,葉林海一度這樣認為——作為花花公子品牌湖北總代理,其擁有傳統貨源優勢,加上“省去門店租金”和“無區域性市場”的電商平臺——這原本應是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一個典型案例。
但經歷近兩年轉型互聯網的探索,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目前,我們線上的銷售規模已遠遠超過了實體店,但遠沒有當年實體店那么賺錢。”令葉林海深感困惑的是,在電商模式沖擊下,傳統銷售日趨萎縮:“不搞電商肯定是等死,但是搞電商,在當下又看不到收益。”
事實上,在內地傳統產業轉型互聯網的浪潮中,類似葉林海的經歷并非孤例。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受困于互聯網產業基礎薄弱、人才匱乏、資金成本壓力大等多重因素,類似武漢這樣內地城市的互聯網+轉型可謂步履維艱。
不止于此,盡管不少地方政府也表現出積極擁抱互聯網的姿態。但在現實的產業規劃中,一直還停留在框架層面,尚未有實質性的扶持政策出臺。
互聯網+的困境
相比較一線城市,在內地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則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在內地缺少相對成熟的互聯網產業基礎,無論是意識形態、技術支撐還是人才資源,都相對匱乏。”漢口北電商城總經理徐建峰這樣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作為武漢傳統小商貿企業轉型互聯網電商的產業聚集平臺,漢口北電商基地承接了大量欲轉型電商的漢正街“老商戶”。“很多老商戶是做傳統的代理分銷起家,缺少基本的互聯網思維。”徐建峰直言:“傳統商戶表現出轉型互聯網的強烈愿望,但很少有人知道具體應該怎么操作。”
武漢四聯江宇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萬中南,其從事木制模型工業品的銷售長達20年,屬于武漢“第一代”小商貿的代表。今年初,他也加入了漢口北電商基地的“轉型大軍”。
“我們一直堅持傳統的代理商分銷模式,而且生意也一直不錯。但是近年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周圍的朋友都在搞互聯網電子商務,這種氛圍很逼人。”萬中南對經濟觀察報記者坦言自己的復雜心理,不搞互聯網擔心落伍,但自己對電子商務卻又一竅不通。
在此背景下,萬中南一直希望找到一個“真正懂電商的人才”,幫其運營電商業務。但是相比較一線城市,地處內地的武漢,其電商運營人才相對匱乏。“我現在最缺的,就是電商運營方面的專業人才。”萬中南對經濟觀察報直言。
同樣面臨人才瓶頸的,還有類似良品鋪子這樣轉型電商的大型企業。作為總部位于武漢的大型連鎖休閑食品生產零售企業。2013年,良品鋪子線上銷售不到一個億,2014年,良品鋪子線上銷售突破4億元人民幣。“當你電商業務規模呈倍數增長的時候,對于電商運營者的能力也提出了考驗。”良品鋪子戰略副總裁趙剛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你很難想象讓一個只有千萬級電商銷售額經驗的‘操盤者’,去運營一個銷售額過億的電商業務。”
趙剛直言,隨著電商業務規模擴大,在武漢這樣的內地城市,想找到一個有過規模以上電商運營經驗的高端人才,并不容易。“在此現實下,不少企業考慮去外地挖人。但這又意味著高企的人力成本。”趙剛坦言。
事實上,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在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的過程中,往往投入巨大。以良品鋪子為例,除了高端電商管理人才的引進之外,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電商客戶團隊的不斷擴充也在不斷推高人力資源成本。此外,系統平臺建設、技術開發和電商平臺的推廣費用,都是不菲的成本支出。
“尤其是電商平臺的推廣費用,其成本實際上并不亞于實體門店的租金。”趙剛表示,良品鋪子的電商業務年銷售額達到4億元,成為武漢業界的“標桿”。但在現實的另一面,其電商業務仍然處于虧損狀態。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調查,在武漢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電商的過程中,持續性虧損已成常態。可供查看的數據顯示,武漢大型民營醫藥流通企業九州通,2014年電商業務實現收入3.11億元,但卻虧損達到4176.78萬元。而在漢口北電商基地,超過90%的轉型商戶至今未能實現電商業務的盈利。
產業政策“雷聲大雨點小”
除了內地互聯網產業基礎薄弱外,傳統產業轉型互聯網+還面臨地方產業政策“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
在地方傳統細分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中,互聯網金融是最為熱點的領域。以地處內地的武漢為例,前后不到兩年時間,就至少有超過20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陸續成立,但由于政策不明朗,互聯網金融公司目前的發展可謂掣肘頗多。
但據經濟觀察報調查,區別于全國性的P2P平臺運作模式,地處內地武漢的P2P平臺,多半是“披著互聯網的外衣”,從事傳統金融業務。所謂P2P平臺模式,即是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的網絡信貸平臺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但武漢多家號稱從事互聯網金融的P2P平臺公司均向經濟觀察報證實,其主要的融資模式還是依靠理財產品的線下推廣,而P2P平臺融資后的投資項目,基本是通過線下尋找既有的資產包。“目前,內地大部分號稱互聯網金融的P2P平臺,從融資模式到投資模式,其實跟互聯網沒有任何關系。”武漢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內部人士分析,與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型互聯網平臺相比,地處內地的P2P平臺,缺少線上資源的有效推廣能力。
對此,上線僅兩個月,線上交易就突破億元的武漢P2P平臺漢金所CEO曾慶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P2P平臺屬于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目前,國家對于P2P平臺的監管政策還不明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臺創新功能的發揮。
而國家政策的不明朗,也導致地方在監管政策上的搖擺不定。武漢一家不愿具名的P2P平臺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抱怨,盡管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大力支持互聯網+,并一再強調“法無禁止即可為”,但在地方政府的實際操作中卻依然是“法無允許不可為”的保守思想。
“我們在工商登記中,核定經營范圍一項時,僅‘金融服務’這個內容,地方工商部門都舉棋不定。”該P2P平臺負責人抱怨:“對待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內地監管部門往往思想保守。”
在此背景下,武漢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負責人表示,希望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監管政策能盡早出臺,讓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盡早走向正軌。
不止于此,據經濟觀察報了解,盡管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導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并希望借此在GDP增速下滑背景下,將其培育成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但地方政府卻少有實質性的扶持政策出臺,即便是少有的指導性意見,也基本停留在目標和框架階段。
“內地在互聯網的產業意識、技術積累和才人儲備上存在劣勢,這需要政府在前期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良品鋪子戰略副總裁趙剛認為,內地地方政府可以考慮借鑒“杭州模式”,給予電子商務創新型企業,提供一定時期的辦公場地支持、稅收減免、和人才引進的補貼獎勵等。
“對于大多數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意味著前期高額的成本投入。如果政府能夠給予一定的扶持,無疑雪中送炭。”趙剛認為,目前內地政府的產業扶持政策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和尷尬——傳統產業自身的傳統技術改造,往往有可能申請到一定的政府“技改項目資金”,但對于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卻不認定為“技術改造”,難以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