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是大腦的語言,而如今人們可以在沒有導線或植入體的情況下和它對話。納米粒子能通過放電刺激大腦區域,從而提供了治療腦部疾病的新方式。它甚至有一天可能會帶來電腦和人腦之間數據的日常交流。
一種在2004年發現的材料使其成為可能。磁電納米粒子(MENs)受到外部磁場刺激時會產生電場。如果這種納米粒子被放在神經元附近,電場會使得它們產生交流。
為此,來自美國邁阿密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Sakhrat Khizroev和他的團隊將200億個這種納米粒子插入小鼠的大腦。隨后,他們開啟磁場,并使其對準納米粒子群以引發電場。腦電圖顯示,由納米粒子包圍的區域受到已產生電場的刺激而亮了起來。
Khizroev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同時對大腦活動成像和精確瞄準的系統。一旦納米粒子對不同頻率的磁場作出不同響應,便可以對它們進行調整從而釋放藥物。
“當納米粒子被植入大腦后,我們能‘看見’大腦。如果有必要的話,還能根據需求在某個特定神經元內釋放特定藥物。”Khizroev表示,他的團隊已經發現,這些粒子能被用于攜帶和釋放一種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和抗癌藥物紫杉醇。
盡管超出了現有研究范圍,Khizroev的納米粒子系統或許能提供一種同電腦互動的新方式。雖然尚未對此作出嘗試,但Khizroev認為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即把這個過程反過來,使納米粒子產生可測量的磁場,從而對大腦自己的電場作出響應。隨后,人類大腦狀態將變成電腦的輸入參數,而這又反過來直接刺激大腦特定區域。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