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
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制造2025》,《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工業和
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院長羅文。
中國之所以是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就是因為缺乏技術創新,創新能力比較弱。在“中國制造2025”里面,第一個解決的問題就是制度創新不
強的問題;十項任務的第一項任務是提高國家創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個工程是要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針里也提到創新驅動。所以說,創新是
“中國制造2025”的一條主線。
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紅利
中國制造業的第一個紅利是改革帶來的紅利。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為中國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例如深
化金融改革,將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重點領域,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進生產要素的戰略改革,有助于
理順能源、資源等制造業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落實中小企業稅收的政策,降低企業的稅費負
擔,讓創新創業的中小企業更好更快得成長起來。
第二個紅利來自于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革命正在引發產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這次變革中“互聯網+”在成為產業發展的新
常態,互聯網在各行各業應用中已成為普遍的趨勢;生產的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在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征;創業模式也在變革,創新的載體從單個企業向跨領
域、多主體的協同創新網絡轉變。這種變革會為制造業的趕超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將會極大激發我國制造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加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社
會氛圍的協調,會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長的中小制造企業群。
第三個紅利是新人口紅利。我國每年有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十年積累的人數相當于德國的總人口。如果措施有力,在傳統的人口數量紅利減弱的同時,加快培育形成人口質量紅利,將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提供有利支撐。
第四個紅利來自于全球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了全球產業梯度轉移和全球產業分工調整的機遇。經過短短30多年的努力崛起為世界工
廠,2000年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機遇,推動我國制造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從過去國際產業價值
鏈的中低端躍升到高端。
中國制造的變革著力點
中國制造的第一個變革是生產制造方式的變革,最突出的就是智能制造成為新興的生產方式,要圍繞這一變革重點做3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發展
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例如高等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現代核心技術、可鉆探設備、智能家居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第二,大力推進生產制造
過程的智能化,例如從智能化的產品設計、關鍵工序的智能化、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的建設。第三,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比如眾包設
計、全產業鏈的追溯等。
中國制造的第二個變革是組織形態的變革。生產的小型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成為企業組織一個新的特征。要著力培育新型產業組織,一是要引導制造企
業向互聯網的生產方式轉型,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平臺化和社會化參與的新興產業組織;二是制造企業要積極應用移動電子商務、O2O等新型業務模式。
中國制造的第三個變革是產業結構的變革。制造業服務化已成為產業變革新的方向。要推動這種服務化,首先要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企業圍繞拓
展產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向服務環節延伸產業鏈。例如,制造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就是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發展壯大第三方的物流服務業、發
展電子商務、發展企業的檢驗檢測認證,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
第四個變革是產業創新方式的變革。協同創新已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新模式。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加快完善我們國家制造業的創新體系。一是加快構建以
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網絡,即建一批面向區域、全國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二是支持重點行業,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三是集中資金、
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像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集成電路等。
目前,中國制造的發展中資金、市場都不成問題,最關鍵的是怎樣培養出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以及把這種人才留下來的機制。(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