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用好“大基金”
2014年10月14日,工信部辦公廳宣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已經于9月24日正式設立。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是《推進綱要》制定的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大基金”第一期目標規模為1250億元,目前已落實1380億元,將重點投資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兼顧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實施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
千億資金不算少,可是集成電路尤其制造環節是一個投資密集型的行業,國外集成電路第一梯隊的企業投資強度都非常大,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一線龍頭企業 一個企業一年投資額高達上百億美元,英特爾今年3月僅收購Altera就花了100億美元。因此,“大基金”要投資的項目一定要做好統籌,在產業鏈內要做 好布局,設計、制造、封測、重要的設備、材料和零部件都需要布局。需要認真研究項目、了解團隊,篩選出好項目,每個環節集中投資,讓國家的產業資金花在刀 刃上,真正打造出有實力的產業鏈。
思考二:做好區域布局
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基礎好的地區是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和 中西部少數中心城市,這是產業發展長期積累的結果。在有基礎的地方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才有可能達到效果,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早的地方已經形成了區位優勢。沒有 基礎的地方要白手起家,尤其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已進入成熟期且競爭異常慘烈的今天,將面臨意想不到的困難。集成電路產業對資金、技術、市場和人才的要求都 很高,能發展這個產業的地方應該是金融中心——容易獲得資金,應該是文教科技中心——容易留住人才,應該是交通物流中心——容易獲得市場,應該是工業基礎 比較好的地方——容易獲得好的配套條件……
因此,建議我國當前在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和中西部少數中心城市發掘有潛力的項目集中投資扶持,其他不具備綜合條件的地方不要盲目上集成電路項目。
思考三:安排好產業鏈布局
《推進綱要》指出,要構建“芯片– 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將芯片產業鏈向應用端延伸到了信息服務。也就是說,芯片產業要面對的是信息消費所需求的整機。芯片產業必須也只能是 市場驅動的產業,對芯片業的支持要提升的是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對市場的有效供給。因此,無論是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還是封測環節,需要對準的都是終端 的信息服務需求。這是投資和各種政策支持的原則。
《推進綱要推進綱要》所提的產業鏈其各環節的核心是自主的(技術、市場、管理經營均自主),自 主建設是一個辦法,兼并收購過來也可以形成自主的企業。但是,像過去有的地方單純為了招商引資,引進一個純外資、純外方管理的企業,它的技術、市場、管理 經營都在外方,僅僅使用了本地勞動力和優惠政策,甚至連產值(GDP)、稅收都得不到,這種引進,現階段不宜提倡了。
思考四:集中優質資源,培育大企業
根據集成電路產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驗,前幾名企業往往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的現象非常明顯,呈現“大者恒大”的格局。在集成電路 業界,有“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第三名勉強維持收支平衡”的說法。比如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不少領域,排名前兩三位的企業市場份額達到70~80%甚至 更高,其他企業只能拼搶余下的市場份額,且企業毛利率與其市場占有率成正比,Intel、臺積電等企業毛利率基本在50%以上,不能擠進行業前列將意味著 極大的經營風險。這一特點說明集成電路行業的基礎和規模效益非常重要,因此,要做就要做大,要不就不要做;要支持就支持有基礎有前景的,要不就別支持。我 們期待著,經過若干年的精心培育,在祖國的大地上能成長出象高通(設計)、英特爾、三星、臺積電(芯片制造)、日月光(封測)、應用材料、ASML(設 備)、日本信越(硅片)一樣體量大、實力強的世界級企業。
培育大企業需要決心和投入。大基金在篩選項目時,對于大企業的自主建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的項目,要優先考慮;而且,對于大企業而言,要鼓勵它在一兩個地方做強做大,不要分散。
培育大企業,要集中優勢資源,為此建議: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大基金”要給予及時的、充分的安排;企業提出的與產業技術進步目標一致的研發項目,國家科 技重大專項要予以優先安排,并簡化審批程序;企業技改和研發項目需要引進的技術和進口設備、材料、零部件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銀行貸款要給予貼息, 實現與國外同等的貸款利率;企業所得稅享受十年免征的優惠;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給予個人所得稅的減免等。
思考五:做好科技重大專項與“大基金”的對接
自十一五以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針對集成電路設立了兩個專項,即01專項和02專項,并按照以企業為主體承擔的原則實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對產業技 術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科技重大專項中設計、制造、封測、設備和材料所取得的研發成果,可以作為“大基金”的備選項目,以期最大限度地實現科技成果產業 化。科技重大專項在企業為主體的原則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具有較強的市場針對性,其產業化的成功率較高。如果“大基金”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成果轉化中取 得了好的效果,則建議未來在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中可以給予企業在項目設定、資金安排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受到“大基金”支持的企業,在科技專項的項 目安排時應予以優先考慮,做到“同等優先”。
“大基金”是宏觀調控產業的好工具,也是推動科技產業化的好方法。用好“大基金”是落實《綱要》的關鍵。
思考六:自主建設與兼并重組并重
18號文發布以來的第一個十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以自主建設為主,中芯國際、江陰長電、海思、展訊等企業都是自主建設發展起來的。進入第二個十年以 來,兼并重組在產業界頻頻出現。因為兼并重組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我們的企業在經過十年的發展之后,在企業規模、技術水平、市場定位、團隊建設等方 面都有了相當的基礎。《推進綱要》為產業發展建立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國際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兼并重組又為我們邁出國門進行兼并收購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兼并收 購既可實現企業在短期內做大做強,又可減少市場競爭對手,一舉兩得。
企業在實施兼并重組時,要做好風險管控,并且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來應對兼并重組之后的新業務、新模式……而國家對于兼并重組要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同時給企業一定的空間和便利,要降低稅費;同時“大基金”也應積極參與到兼并重組中來。
思考七:產業優惠政策要有實施細則落地
對于集成電路產業,國家一直非常重視。2000年出臺十八號文,2011年出臺四號文,敲定了稅收等優惠扶持的大原則。但與之配套的實施細則卻遲遲沒有 出臺,主要原因是到了實際操作的層面就是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刀真槍的扶持。回顧十八號文實施的十年,除了國家層面的優惠,能夠給出實際優惠扶持的地方屈指 可數,可以說,只有有實力的地方才能夠上集成電路。但是,只要上集成電路,就要優惠政策的實施細則,讓企業真正得到實惠、有條件發展。
我們要改變過去一些地方的做法,招商引資時,政府追著企業“跑”,企業要的條件全答應;一旦項目落了地,企業則追著政府“要”,先前答應的條件難落實。要說到做到,做不到的不要承諾。
思考八:設計與整機對接,產業與市場對接
市場始終是驅動集成電路產業前行的源動力,這是這個產業發展到今天如此生機勃勃的根本原因。
設備材料為制造服務,制造為設計服務,設計為整機服務,整機為信息需求服務。這是《綱要》提示的延展了的產業鏈。任憑你在產業鏈上的任何環節,即便是在 最上游的設備材料環節,也不要忘了最終的價值實現是在消費者的信息需求上。如果我們的眼睛看到最終的目標,我們的行動可能會有所改變。
思考九:人才是致勝的法寶
集成電路是高新技術產業,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近十多年取得了快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高的需求,所以真正的產業人才的培養是從2000年以后才開始的,現在 有了一定的儲備,高校和職業學校的相關專業也知道了如何培養產業所需的人才。產業所需的工程師和一般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社會資源滿足需要。教育部已經制定了 “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的建設方案,首期支持10所高校與集成電路骨干企業、產業化基地和地方政府等加強合作進行共建,我們期待著實質性進展。
但是,集成電路產業最需要的是高端人才,是在技術上有水平有專長,在管理上有經驗有魄力的領軍人物。高端人才需要引進和培養并重。用好他們并留住他們是 關鍵。要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個條件不僅僅是收入,更重要的是“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還有生活條件、子女能夠受與國際接軌的教育的條件,解除他 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思考十:切忌遍地開花
在改革開放初期,集成電路行業曾經出現30多 個單位進口集成電路設備的“多頭引進、低水平重復”的“散”、“亂”現象。當時國務院大辦出手調控,提出“治散治亂”和“建設南北兩個基地和一個點”的戰 略,就是要求產業集中投資。前幾年,太陽能、LED出現的遍地開花,造成投資分散,低水平重復,企業形不成規模,缺少核心技術,只能靠價格競爭,形成惡性 循環,這些教訓我們不能不記取。
集成電路產業門檻高、競爭激烈,尤其制造,除了投資巨大,還需要高品質的穩定的水電氣熱基礎設施供應,需要快捷便利的通關,需要完備的化學廢棄物回用的完整生態鏈配套,不具備條件的地方硬上生產線,最后的結果就是企業運營得痛苦、政府配套得痛苦。
遍地開花的直接結果就是重復投資,資源浪費,我們必須正視現實,能夠用到產業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的產業還是很脆弱的,經不起折騰。對于現在很多地方都要上集成電路生產線盲目樂觀的狀況,國家產業主管部門應該進行調控。
在此也建議看好集成電路產業的地方,可以把資金投入到“大基金”,既有專業的團隊來投資項目,又可以共享產業成果;也可以把資金投入現有的好項目中。北京已經率先做了,兩種做法都有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