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創始人,這個聽上去預示著美好開端的名詞,往往在后期上演不歡而散。比如,微軟、蘋果、Facebook這些大企業的聯合創始人們最終分道揚鑣,各自在不同的行業發展。
1990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三位機器人專家——羅德尼·布魯克斯、科林·安格爾和海倫·格雷納共同創辦了iRobot公司。這是一家在軍事機器人和家用機器人領域等頗有建樹的全球性領導企業。在公司成熟之后,其中兩位離開并創辦了各自的機器人公司,但師徒三人始終堅守在機器人行業。時至今日,當他們聚在一起,依然為過去18年共同打造的iRobot機器人夢想而倍感自豪。
iRobot三位創始人合照
羅德尼·布魯克斯:掀起機器人風暴的人
“一位能言善辯的澳大利亞人,因以獨特方法解決復雜問題而著稱。他是一位充滿幻想的科學家,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美國《時代》雜志如此評價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
羅德尼·布魯克斯和他最新的工業機器人
1981年,從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布魯克斯在1984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這里是全球頂級機器人設計中心,擁有全球最大 規模的研究隊伍。1986年,布魯克斯發表論文,第一次提出了包容結構體系,這個理論的提出改變了機器人的設計思路,極大地推進了機器人的發展。在 1997年到2007年期間,布魯克斯擔任MIT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美國《探索》雜志在發行30周年之際采訪了世界十大科學 家,其中之一便是布魯克斯。他在采訪中說道,“在未來,我相信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會有更多的機器人。如果你在1985年告訴人們,25年后他們會在廚房里用 上電腦,那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意義。他們會同時想到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電腦”形象。但現在,你的微波爐、音響和冰箱里的電腦早已不是原先的模樣。同樣, 機器人現在似乎也被定格為某種特定形象,但它們會隨時間而改變,人們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
1990年,布魯克斯教授帶領他的兩位得意門生共同創辦了iRobot公司。公司名字表達了對機器人之 父阿西莫夫(其著名機器人小說《I,Robot》)的敬意,也蘊含了創始人所希翼的機器人未來發展方向(互聯網機器人,“i”代表 “Internet”)。在沒有行業大環境的背景下做機器人,是一種超前的勇氣。而正是這種先鋒式的超前,讓腦海中的機器人變為眼前的現實。iRobot 創造了赫赫有名的軍事機器人及家喻戶曉的掃地機器人Roomba等產品。
2008年,布魯克斯創辦了Rethink Robotics公司,開始進軍工業機器人領 域。布魯克斯團隊研究的機器人不同于以往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可獨立承擔起諸如測試電路板等這些精細工作。“我們的目標是電子零部件組裝領域,尤其是位于亞 洲的電子設備裝配產業。”2010年,央視《人物》欄目以“掀起機器人風暴的人”為標題做了一期布魯克斯的紀錄片,這是對一個致力于機器人研究30多年的 科學家最好的概括。
海倫·格雷納:極富創新精神的女科學家
2003年,《財富》 雜志評選出40位40歲以下的富豪。其中,35歲的海倫·格雷納(HelenGreiner)被列入10大最具創新精神的富豪。具有數學天份的海倫·格雷 納在11歲看過電影《星際大戰》之后就幻想有一天她也可以創造出像英雄號R2-D2的機器人。當踏入麻省理工學院之時,兒時的幻想就開始變成現實。
右圖為海倫·格雷納正在演示她最新的飛行機器人
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和計算機碩士學位的海倫·格雷納非常熱愛機器人。她認為,過去,機器人更多的是一種實驗性展示,是人們頭腦中的印象,不接 地氣。其實機器人有很多實際用途,人類需要機器人。2007年,格雷納入選全球科技女性名人堂,2008年獲得TechnologyReview雜志評選 的“下世紀杰出創新人才”榮譽。
格雷納不僅在科技領域表現出非一般女性的能力,在商業管理上也頗有天賦,擅長對外談判及資本運作,帶領iRobot于2005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她曾獲得DEMO金獎和DEMO終生成就獎。
2008年,格雷納創辦了CyPhyWorks公司,2011年辭去iRobot公司執行董事長的職務。CyPhyWorks公司專注研制飛行機器人 (亦稱無人機)。格雷納希望把地面機器人的技術應用在飛行領域。她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未來隨著航空領域的不斷開放,無人機可以實現更多用途,農 業、畜牧業、礦產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的采集都能輕松勝任。2014年,格雷納被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商務部長提名為全球領袖總統大使。
科林·安格爾:家用機器人教父級領袖
1997,科林·安格爾(Colin·Angle)開始擔任iRobot公司的CEO。2008年成為董事會主席。這位當今iRobot的掌門人早在MIT讀書的時候,就是布魯克斯教授團隊的核心人員,他參與了基于行為理論的機器人Genghis的設計。這個機器人有六條腿,能自主行走,現在陳列在華盛頓國家航空科學館。這個機器人促成了美國火星探測,安格爾和他的團隊也因此獲得美國宇航局頒發的團隊成就獎,他的名字也被篆刻在“勇氣號”的內艙。
右圖為科林·安格爾發布掃地機器人Roomba880
在iRobot早期,公司的訂單主要來自于政府。基于國防和民防部門需求的安全防御型機器人一直是iRobot一大業務版塊。他們研發的機器人于 2001年搜尋9·11事件世貿大廈幸存者,2002年進入埃及胡夫金字塔探秘,并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機器人中執行偵察、拆彈等任務,保護無數士兵的生 命。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iRobot的機器人潛入深海,可在3000米的水下持續作業9個月。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露,iRobot 派出4個機器人深入電廠檢測核輻射情況。事后,日本政府決定向iRobot采購機器人用于核事業。
1997年,iRobot聯合著名的 莊臣清潔公司開發了一款大型地面清潔車。在這個項目中,iRobot系統學習了專業的清潔知識,并且萌發了開發消費級清潔機器人的想法,即將軍事機器人導 航及自主行動技術與清潔技術相結合。歷經五年研發,第一代掃地機器人Roomba在2002年9月17日上市,這是第一款由專業機器人公司推出的掃地機器 人。
這款機器人能自動識別家居環境,自動清掃整個房屋,自動充電。如今,Roomba已經實現了7代技術升級,在50多個國家發售,全球市場份額第一,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掃地機器人。形似圓盤的掃地機器人Roomba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人們腦海中的機器人形象,普及了家用機器人技術。
掃地機器人的大獲成功,激發iRobot開發一系列家用機器人, 比如洗地機器人、車庫清潔機器人、泳池清潔機器人、檐槽清潔機器人、擦地機器人等。這些家用機器人在全球銷量超過1300萬臺,走進了千家萬戶,成功開拓 了一個市場巨大的新興產業。在美國軍費開支縮減的背景下,安格爾的家用機器人戰略持續發力,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現已成為iRobot的最為重要的業務 組成。
“只做實用機器人”是iRobot公司的宗旨。經常會有記者問,“為什么你的機器人看起來不像人?”安格爾會這樣幽默回答,“掃地機器人不會有腿。除了讓它更性感之外,沒有足夠的理由給它裝腿。”
除了實用的軍事機器人、家用清潔機器人,安格爾也帶領團隊成功將機器人拓展到其他商業領域。2012年,iRobot和In Touch Health合作,將遠程醫療機器人引入醫院。2014年iRobot聯手思科推出終端視頻協助機器人。該款機器人產品將iRobot的自主導航技術與思科網真產品無縫結合在一起,可用于遠程會議、制造工廠、實驗室、客戶體驗中心等領域的可視化交流服務。
安格爾認為,導航和理解環境是機器人行業需要繼續攻堅的技術難題。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安格爾表示iRobot只做實用機器人,過去是,將來也是。比如老年市場就是方向之一,老齡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挑戰,機器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醫療服務等。
結語:1990年,在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羅德尼·布魯克斯、海倫·格雷納和安格爾·安格爾前瞻性地投入到機器人產業。時至今日,他們對機器人的熱情 一如既往。在《現代機器人技術》一書甄選的11位全球機器人科學家中,師徒三人紛紛上榜。機器人已經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未來技術。當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生 活中的機器人如同今天的電腦和手機一樣司空見慣,行業歷史將銘記這三位先鋒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