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CC是「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的縮寫,是世界學術界和企業界公認的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最高級別會議,被大陸媒體譽為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世界奧林匹克大會」,臺灣媒體則稱為IC領域的「奧斯卡」。而且由于有世界各地最頂尖的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參加,以及是各個時期國際上最尖端固態電路技術最先發表之地,極具最高水平的代表性。
以下圖表出處(ISSCC 2013 Tokyo Press Conference 和 ISSCC 2014 Beijing Press Conference 的 slides):
[1]ISSCC論文采用數量大陸落后日韓臺新加坡
[2]ISSCC 2014中國入選論文數創歷史新高
大陸的集成電路設計起步較晚,2005年實現ISSCC上零的突破(來自業界模電大牛常仲元博士,當時的發表單位是楊崇和先生創辦的新濤科技),2006年中科院半導體所有一篇(這里的描述與小圖的統計有少許出入)。大陸最近幾年開始有穩定的兩三篇的收獲。
2013年與2014年世界各國家及地區的論文統計比較:
可以看到大陸所占的比重極低,甚至對比一些大公司或研究機構都相形見絀。
各大洲的論文分布統計:
學界、業界論文分布統計:
一般在學界,每年有穩定的ISSCC paper發表可以很好地代表了一所學校、一個實驗室或是一位教授在本領域所具有的世界級研究水平。目前大陸的復旦大學和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李宇根教授(韓)、王志華教授)開始每年有穩定的好消息可以聽到。2011和2013年龍芯團隊有中兩篇ISSCC。不過同樣是Processors 方面相關的研究,復旦大學的海歸虞志益教授、曾曉洋教授group連續兩年有中ISSCC,13年的一作更是一位碩班學生歐鵬(即使是美帝的TOP學校,也很少有碩班能發I)。復旦大學還有一些團隊比如洪志良教授(中國第一位博后)、唐長文教授(大陸培養的本土博士)等等都有中過ISSCC。另外成電2012年中過一篇Student Research Preview,雖然校方的宣傳是「除京滬以外第一次有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單位入選ISSCC」(電子科技大學新聞中心[V2006]——周雄同學論文入選國際著名集成電路會議ISSCC),但是一般Student這個版塊并非正式的Session,一般不計入正式的ISSCC論文數統計。不過成電發展的很好,相信很快就會有真正的ISSCC論文發表。
港澳臺地區中臺灣和香港在世界上都是極具技術實力的,這里提一下澳門大學(因為研究生:復旦or 浙大 or 澳大?這個電子信息類研究生擇校的提問里面很多人似乎對澳門大學并不太了解)。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方向有唯二的兩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大陸現有的學術環境下,TOP級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代表的就是無與倫比的研究經費和研究資源)。其一是復旦大學的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另一家就是澳門大學的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模電與混合訊號領域有相當的研究實力,從11年開始有很多的ISSCC發表。(路邊社小道消息:澳門大學今年投的某篇paper審稿人評價很高,應該妥妥能中吧XD)
其實在每年發表的ISSCC paper中,留意一下會發現有許多作者都是在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比如有許多本科或研究生是上交、浙大、中科大等等學校畢業的同學。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芯片是與CPU劃等號的,甚至知乎中的很多討論或是提問的標簽一提到芯片或集成電路就是中央處理器、CPU什么的,其實以ISSCC 2014為例,Processors只是27個Session中的其中之一而已。其他的各種類型芯片也是極為重要,比如高速高精度ADC一直是瓦森納協定中的對華禁運項目,但它又是雷達等先進軍工設備中的關鍵器件。
中國的集成電路芯片進口連續幾年超過石油成為國內最大宗的進口商品,關鍵核心技術嚴重依賴國外廠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集成電路產業嚴重依賴進口)。
「中國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共勉!
清華王老師2014/10/14更新更新了他的微博:2015 ISSCC 大陸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