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深圳市首個智能機器人產業園正式落戶龍華新區銀星產業園;6月18日,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園在滄州高新區全面開工建設;6月19日,重慶兩江新區的川崎機器人系統集成及機器人制造基地等四大機器人項目啟動建設……
與平均每周新生兩個機器人公司的速度相比,各地方政府建設機器人產業園的速度一點也不落后。從最北端的黑龍江,到南端的廣東,機器人產業園近幾年呈現“遍地開花”態勢。
國際工業機器人協會預測,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總量將達3.5萬臺,占全球銷量比重17.5%,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市場。面對這樣一個“大蛋糕”,各地方政府紛紛“摩拳擦掌”,籌建和規劃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意圖在工業4.0的浪潮中,率先吃到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40多家,相當于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而更多的園區還在籌備中。
“對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而言,能夠同時得到資金、企業、政府等力量的共同關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我國機器人產業要想取得持續發展,各地方政府和企業必須注重特色定位、基礎研發,力避前些年在光伏等行業出現的盲目擴張、低端競爭等情況。”
機器人產業成投資熱點
機器人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當前一大市場投資熱點。這一點,無論是從各方資金加速涌入、各類企業競相布局,還是從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產業園區規劃中,都已經得到充分證明。
據記者了解,滄州高新區打造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6億元,占地450畝,總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有科研孵化區、產業服務區、裝備制造區、展覽展示區、機器人大廈等。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可達16億元,利稅7.5億元,將成為華北地區機器人生產聚集區。
重慶兩江新區開工的四大機器人項目總投資12.6億元,涵蓋“標準檢測評定、人才教育培訓、成果孵化轉讓”三大功能平臺,以及機器人系統集成及本體制造領域,完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近45億元。此外根據2013年10月重慶發布的《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重慶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有望達到1000億元,機器人產業將成為重慶市新的支柱產業。
廈門市海滄區從今年起至2019年,區財政每年將統籌安排5000萬元以上,用于支持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和引進、重點企業發展、產業化項目建設等方面。
哈爾濱工業大學憑借其研究領域的優勢,在今年1月成立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該集團將配合黑龍江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快推進黑龍江省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機器人產業也被看成是黑龍江省新興產業中一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
這些承載著地方政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夢想的機器人產業園就這樣被推上了舞臺。
不過,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無法滿足。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認為,目前國內的機器人產業園開始有過剩的趨勢。機器人研發、生產、制造還主要集中于“機器換人”的替代的第一代機器人的維度。但從日本、美國來看,這些國家已經開始著眼下一代機器人的研發,利用云計算、利用人工智能,向更側重互聯、側重服務等的機器人方向來推進。如果我們還不調整發展方向,有可能與國外的距離越拉越大。
對此,左世全建議,從產業政策的引導上看,不僅僅要著眼于機器人本體自身,還應該引導產業、資本轉向機器人關鍵器件的開發商。從機器人的價值來看,其關鍵器件——控制器系統、伺服電機、減速機等,就占據了機器人成本的60%甚至是70%,這是我們的產業弱項,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機器人產業園需打特色牌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也是國家重點布局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
羅百輝表示,在政策扶持下,作為機器人孕育地的機器人產業園應保持冷靜,結合自身特點,做好定位,發展機器人,不能盲目,更不能“一窩蜂”而上。機器人產業不需要“大而全”,需要的是精確把握市場定位,做好細分市場。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成立于2000年的沈陽新松公司是我國第一家機器人上市公司,目前占據了國產工業機器人1/3的市場份額。此外,在哈爾濱,依托哈南工業新城規劃辟建的3平方公里機器人產業園區,讓人嘖嘖稱奇的送餐機器人、炒菜機器人在這里很快將實現量產。而在遼寧的沈撫新城機器人產業基地,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
京津冀地區以科技創新支撐起了特色機器人產業基地的發展。天津市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警用機器人、安全機器人、礦山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用微創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力爭到2015年年底,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機器人產業作為唐山高新區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了一批包括唐山松下、開元等龍頭企業。唐山高新區焊接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30%,成為富有特色的機器人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