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講,頂尖領域的科技只要沾邊國防尤其戰爭,將比在民用中的發展速度要快上許多,比如之前的信息科技。這次人工智能也在國防領域被認為有極大的應用可行性,不過日前一批在各自領域領軍的公眾人物共同發聲抵制“AI軍備競賽”,那么這股爭議之風會不會刮到工業領域呢?
“AI軍備競賽”的爭議會不會波及工業機器人?
要說到“AI軍備競賽”,其實首先還是要看美國。據統計,全球已超過60多個國家的軍隊裝備了軍用機器人,種類更是超過150種,而美國在其中屬于絕對的領先地位。預計到了2040年,美軍將有一半的成員是機器人。在美國陸軍中服役的機器人士兵早就比比皆是了。2007年,已經有5000個地面機器人加入美軍,至少10款智能戰爭機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出力。美國國會曾通過法案規定:到2015年前,1/3的地面戰斗將使用機器人士兵,為此投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單筆軍備研究費1270億美元,以完成未來戰場上士兵必須完成的一切戰斗任務,包括進攻、防護、尋找目標。
除美國外,俄、英、日、韓等歐亞各國也正加緊研制新一代智能機器人。2013年,俄羅斯國防部成立了機器人技術科研實驗中心,專門負責領導俄軍用機器人的研發生產。日前,俄科研部門最新研發出一種作戰機器人,作戰技能幾乎不遜于人類。這款機器人外形與真人相似,頭戴銀白色頭盔,身穿軍綠色上衣,腿部和雙手的機械構造清晰可見。它的四肢裝有傳感器,可遠程操控。
而真正讓軍用機器人變得神秘起來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放在一起,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著名的科幻電影《終結者》系列。如果你覺得這很離譜,那需要提醒一下有這種顧慮的人里面就包括了斯蒂芬·霍金。
日前一大批來自各地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屢次警告大眾,“AI軍備競賽”可能對人類是災難性的,并敦促聯合國審議關于禁止“進攻性自控制武器”的提案。生命未來研究所給出的公開信表示,那些自動“選擇并打擊目標,無需人工干預”的武器可能成為明天的AK47,成為助長戰爭、恐怖主義的全球不穩定因素。這封公開信由許多科技界的知名人物聯署,其中包括斯蒂芬·霍金、伊隆·馬斯克和美國哲學家諾姆·喬姆斯。
該公開信表示,人工智能不像核武器,AI武器無需昂貴或難以取得原料,所以他們會變得無處不在。廉價到所有的軍事強國都會大批量生產。 他們出現在黑市和恐怖分子手中只是時間的問題。
那么工業或者醫療保健等領域的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會不會也順帶因此蒙上陰影?早前就曾有過一次關于機器人殺人的風波,說的是德國大眾汽車制造廠中一個機器人殺死了一名人類工作人員。當時這名21歲的工人正在安裝和調制機器人,后者突然“出手”擊中工人的胸部,并將其碾壓在金屬板上,導致這名工人當場死亡。但最后的結果是大眾汽車公司公開澄清,調查顯示這不是與人類并肩共同勞動的機器人。當時它被放在安全籠中,這名不幸遇難的工作人員只是當時恰好在籠子中對其進行調試而已,事件已經定為操作失誤。
更奇葩的是,奧地利據稱發生一起機器人自殺事件,自殺的機器人因為實在受夠了家庭瑣事,選擇了自焚。且不說這件事充滿疑點,這服務型機器人再怎么樣也沒有遷怒到自己的主人而是選擇了自行了斷,還真是陰謀論的最佳反例。
其實,當前的這些智能工業機器人,都處于比較初級的形態。機器人傷人事件時有發生,卻幾乎全部是由于人類的操作不當。比如某名工人的手指被正在做正常上下運動的機器人夾在工件與切割夾具之間,或者進行正常操作的機器人的手臂撞在工人身上,將工人撞傷等等,和正常運行的火車將人畜撞到的本質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工業智能機器人被設計制造的出發點要完全有別與國防用智能武器,機器人的主要目的把人們從繁重的危險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提高生產效率。相反國防用機器人在設計之初的目的就比較陰險,其目的可定義為“可以獨立確定和襲擊目標且不需人類進行任何干預的武器系統”。而這種概念,到了恐怖分子或者任何非人性的團體手中的時候,就可以變成“對于執行暗殺、破壞國家穩定、征服民眾或選擇性殺死特定民族等任務的最理想選擇。”
同樣,不僅多數人對非軍用人工智能持支持態度,有很多人甚至對國防智能化也是比較積極的。
比如之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就表示,霍金之所以恐懼人工智能,是覺得“身處于緩慢的生物進化中的人類,根本沒法與真正的人工智能競爭,最后必將面臨被取代的命運”。在吳恩達看來,技術的變革越來越快,同樣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競爭速度。“以汽車產業為例,美國現在有350萬的卡車司機必須重新找工作。”他說,這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的新機會,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訓練子女,而是訓練自己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西方一些聲音同樣在擔心,如果他們沒能致力于研究這一技術,那么他們可能會將新一輪軍備競賽的領導權讓給潛在對手,比如中國。雖然仍飄有一貫的威脅論味道,但其實也是在表明對一個對無控制、無限制的未來人工智能的顧慮。不過近年來國內最熱火的其實還是各種工業智能化,國外工業4.0后面緊跟著就是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導致全國各地的自動化機器人展會一屆比一屆紅火。所以在威脅論還未殃及工業或者其它領域時,一方面該同步研究對人工智能的控制技術和限制理論,另一方面我們還是放心享受下智能化帶來的便利,展望未來人與機器和諧共處的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