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至今短短一年,我國集成電路企業已經接連發動數起海外并購,引起整個業界的廣泛關注,顯示目前國內產業的熱度。然而并購只是產業發展的手段之一,中國集成電路的做大做強始終離不開自主研發。龍芯作為中國集成電路自主研發的代表,經過十多年已經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未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應當如何更好推進?龍芯的發展現狀與未來機遇在哪里?記者采訪了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胡偉武。
建立中國自己的產業生態體系
CPU對于電子產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盡管目前國際企業在這個領域占據優勢,但是中國的機會依然存在,而且很大。一方面,目前整個國際IT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廣泛而 深刻的變革:云計算和新型移動終端的興起改變了傳統信息化的應用模式;IT產業的商業模式在經歷了從IBM的縱向整合模式到Intel的橫向整合模式變化 后,又重新經歷一場從橫向到縱向的螺旋式上升;以CPU為代表的基礎技術平臺的進一步發展遇到了物理極限,正經歷著從快速發展到發展放緩,以及“夠用就行”的轉變。國際產業變革為后來者的追趕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經歷轉型,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我國自主軟硬件發展提供了空間。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路徑很多,自主研發、ODM、海外收購……但是,核心是要建立起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體系。為什么PC時代,做芯片比做整機掙 錢;可到了移動互聯時代,做芯片的卻不如做整機的掙錢了呢?大家知道在電腦市場,Intel是很掙錢的,廣達、富士康、聯想是很辛苦的。而在移動終端市 場,蘋果、谷歌做整機和服務的,很多芯片企業,如國內的展訊和瑞芯微電子,為了給他們提供芯片,卻爭得頭破血流。觀察這些國際巨頭的成功要素可以發現,事 實上它們發展任何一個點技術,包括芯片和軟件,都不是目的,而是控制產業生態的手段。每個產業體系的背后,都有各自的技術平臺。誰控制了技術平臺的主導 權,產業體系就由誰來控制,其他企業就要跟著走。喬布斯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始終堅持自成體系,蘋果iPad用的CPU性能比Intel的桌面CPU性能至少差一個數量級,但因為蘋果堅持建立自主的軟硬件體系,實現了比Wintel系統更好的用戶體驗。
因此,我們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關鍵也是要做好自己的產業生態體系。現在的IT業界主要有兩大平臺:Wintel平臺和雙 A(ARM+Andriod)平臺。中國絕大多數IT企業都是基于這兩個平臺的。說中國的IT產業不強,是因為沒有芯片是,有一部分正確,卻不全面。目前 中國手機芯片企業年出貨量已經上億片了。更主要的原因是不掌握生態體系的主導權。所以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成功的標志,是要打造出世界上第三個生態體系。 支撐技術平臺的是技術創新能力。只有自己建立起能力才能做到可控,建立自主可控的軟硬件技術體系,就能基于該技術體系進行持續改進,形成螺旋上升,否則在 別人的技術體系中跟著升級,永遠沒有超越的機會,只能永遠落后。
龍芯發展分三步走
龍芯發展的目標就是要打造自主的技術生態體系。如果把龍芯的發展歷程做一個簡略的劃分,從2001年到2009年,可以稱為天使投資階段。這個 階段,龍芯的發展完全依靠國家投入,包括863計劃、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及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都對龍芯進行過投入,總經 費接近5億元。在這個階段龍芯取得的主要成就是掌握了核心技術,但是開發并推出的,可以叫樣品,還不能叫產品。
從2010年到2014年,屬于VC(創投)階段,這個階段在北京市政府牽頭下,部分民營企業跟進,共對龍芯投入約2億元。這個階段,龍芯經歷了從樣品到產品,從實驗室到企業的過渡,初步完成了與市場的結合。
從2014年下半年至今,屬于PE(股權投資)階段,這個階段龍芯的芯片銷售收入有了高速增長,開始與市場形成互動。具有標志意義的事件是,龍芯得到了國內最大的私募基金鼎暉投資的資金投入,商業資本開始投資龍芯,意味著龍芯步入可持續發展階段。
目前,龍芯形成三大產品系列:龍芯3號系列定位高端市場,主要應用領域是PC和服務器。對應的是英特爾的酷睿系列、至強系列。龍芯2號系列定位 于低端市場,主要應用市場是智能移動終端。對應的是英特爾的凌動(Atom)系列。龍芯1號系列則面向行業應用市場,嵌入式應用,可以結合需求進行定制。 三個系列都在不斷發展,不斷推出新產品。
龍芯的生態體系建設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面向單一應用,針對的主要是嵌入式應用市場,比如數控機床、防火墻、交換機、電表集中器等。目前公司70%到80%的收入也集中于這個領域。這部分已經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步是進入復雜的固定應用(或稱復雜的行業應用),主要是指進入桌面服務器系統和Andriod系統,比如稅務局、工商局、銀行辦公窗口。這 個領域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涉及瀏覽器、應用軟件、復雜圖形的處理、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Flash軟件等。盡管復雜,但是它是有邊界的、可控的。現 在,這部分應用已經全面展開,在“十三五”期間要把這部分做好做透。
第三步是開放應用,將面向的就是大眾用戶。這個階段將在2020年之后開始大力拓展這個市場。最終形成生態體系。
龍芯的成功必須是市場的成功,龍芯不是為了報獎,而是要辦企業、出產品,最終贏利。龍芯之所以在行業市場得到大量應用,關鍵是解決了許多以前忽 視的短板,比如微結構性能的提高,針對瀏覽器、JAVA虛擬機等的優化等,但是更為關鍵的是,龍芯在力爭建立一個自主的生態體系。
隨著CPU性能的提高,未來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再以單一主頻為中心,而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而良好的用戶體驗必須建立在強大生態體系的支撐之上, 比如蘋果、谷歌。現在龍芯的生態正在逐漸形成。如果說最初為龍芯做配套的都是體制內的企業,現在已經有大量民營企業開始與龍芯做配套了,比如全球最大的工 控企業研華科技,現已開始進入龍芯的生態體系。現在龍芯公司員工約400人,而下游企業(基于龍芯進行產品開發的)的工程人員已經上萬人了,當這個數字達 到10萬人、百萬人,龍芯的生態體系就發展強大了。
做CPU不能盯著芯片本身,要盯住的是軟件、生態、產業鏈和解決方案。當把這些工作做好后,你會發現已經找到做好集成電路的秘決了。秘訣就是:不在Inside,而在Outside。
并購成功的標準是能力的掌握
中國發展集成電路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實力。這些實力的獲得不外乎三條路:研發,兼并及合作發展。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的海外并購很火熱,這并非壞事, 必要的收購是需要的,國際上那些大公司的形成大都經過大規模的并購。但是收購之后一定要消化吸收,轉而形成自身的實力。評價一次收購是否成功,要看他是否 能通過收購轉化為了自身實力,包括技術能力、生產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的掌握。最后一點,還要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防止出現資本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 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