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發布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大工程包,工業機器人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5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不能重走傳統產業老路,應當深刻把握機器人2.0時代大趨勢,積極搶抓智能機器人發展機遇。
2.0時代: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方向
當前全球新一輪產業正在重新布局,新的產業形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科技不斷涌現。眾所周知,工業機器人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創新水平和高端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改變全球的制造業分布格局,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機器人產業通過長達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在工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羅軍看來,目前的機器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不具備人的智慧和思維,只是一些自動化裝備。
“未來10年左右,人類社會將基本進入智能制造時代,也就是機器人產業2.0時代。”羅軍提出。
羅軍認為,智能制造是必然趨勢,機器人與信息技術深度結合,將變得更加聰明,具有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和決策的能力。未來機器人將逐漸從單純的自動化設備演變為人類的高級助手和工具,而不僅僅只是生產工具,還將是生活工具。
下一代機器人將是傳統機器人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信息技術等眾多先進技術融合發展的產物。
羅軍分析指出,在機器人產業2.0時代,美國憑借人工智能方面的重大技術突破將再次奪回世界機器人產業的頭把交椅,引領機器人產業2.0時代。21世紀以來,美國投資28億美元用于開發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第三代智能機器人。目前,美國在視覺、觸覺等方面的智能化技術已非常先進,高智能、高難度的軍用機器人、太空機器人等發展迅速,并應用到了軍事、太空探測等方面。谷歌機器人完全有可能引領全球機器人產業新一輪發展。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不能沿襲老路
在談到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時,羅軍表示,由于我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與國際的差距還非常大,盡管我們自2013年起,已經進入全球機器人最大的市場,但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去年全球機器人銷售22.5萬臺,國內銷售5.6萬臺。在這5.6萬臺中,國內大大小小約500家機器人企業僅僅分得不到30%的份額。中高端機器人領域,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羅軍指出,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模式單一,缺乏戰略性與全局性,沒有看清機器人產業自身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沒有提早布局機器人產業2.0時代,還是沿襲傳統產業發展老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國外機器人投資建廠。
以“機器換人”為例,政府通過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給予不同程度補貼的方式,促進傳統產業大量使用機器人,一方面實現了傳統產業的升級,另一方面促進了大量機器人的普及。然而,由于國內機器人企業缺乏競爭力,在大量推廣使用中缺乏競爭力,反而被邊緣化,進一步擠壓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生存空間。
羅軍說:“由于機器換人計劃與扶持本土機器人政策脫節,機器換完了,當地的機器人產業并沒有發展壯大起來。”
他進一步指出,發展機器人產業一定要走出“世界工廠”的誤區,要積極瞄準機器人產業轉型升級新的發展方向,而不要總是步他人后塵。
如何搶抓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一輪機遇?
“如果傳統老路不能超車,我們就要設想機器人產業的下一個方向是什么,我們可以提早布局。”
羅軍預計,我國可望在未來30年繼續保持全球最大機器人需求市場。10年后,我國機器人市場需求有望達到25萬臺以上,遠遠超過目前全球市場總量。
在采訪過程中,羅軍反復強調了一個理念:即機器人僅是智能制造的一個核心代表,并不是智能制造的全部。
當前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產業布局的關鍵機遇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10年后,智能制造帶給我們的巨大改變:新的產業形態、新的科技趨勢、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消費模式將給我們生產生活帶來新的改變。
為此,羅軍建議,中國機器人產業可以借鑒特斯拉的發展模式。“如果按照傳統汽車發展思路,在發動機領域跨越不了,我國整個汽車產業就無法前進。但是,特斯拉并不是造車的,為何一個外行可以做到?因為馬斯克不走傳統老路,他看清了純電動汽車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新的方向,他提早布局、整合資源。做到了,純電動汽車不需要發動機,他把時尚、科技、文化成功融入到汽車領域。他利用新的商業模式改寫了汽車產業新的歷史。而我們的機器人產業為何不能著眼下一代機器人產業發展,提早布局呢?”
羅軍倡導建立的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在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有三個要點:第一,機器人產業要與智能制造結合;第二,機器人產業發展要與應用市場結合;第三,機器人產業發展要加強與國際間的對話合作。
該聯盟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大會暨博覽會已經成為引領機器人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平臺。據悉,目前,聯盟正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京津冀地區部署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超市線上與線下平臺、機器人體驗中心、全球首家機器人與工業4.0創新示范平臺和智能機器人研究院。
羅軍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才剛剛開始,當前我們要設法走出“小而散”的發展誤區,要將“機器人換人”與培育機器人產業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