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42家虛擬運營商全線虧損”的消息已經熱炒了2個月。截止8月底,42家虛商不僅悉數虧損,發展用戶也只有1123萬,預計年底可達2000萬,遠遠不及當初5000萬的預期。據說今年試點結束后,工信部將會頒發正式的牌照,這讓業界對虛商的發展前景充滿了疑慮。
實際上,虛商發展步調并不一致,42家虛商中,目前仍有7家沒有放號,有些放號的虛商每月發展用戶還不到10個。蝸牛移動、遠特通信、愛施德等6家虛商,用戶數均超過百萬,達到了規模效應的分界點,蝸牛移動、遠特通信等少數虛商已經實現了正現金流,盈利只是時間問題。
“臨時抱佛腳”不可取
中國在2013年12月26日正式發放虛商試點牌照,據悉在今年年底結束試點,明年或將發放正式牌照。一般來說虛商試點企業前期的平臺搭建和測試、客服管理、品牌宣傳籌備工作需要半年,多數虛商是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推出業務,迄今不過1年半的時間。
按照國際慣例,虛商需要3年左右的投入期。但部分虛商出于各種原因,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推出相關業務,拉低了虛商的整體水平;也有某些虛商“臨時抱佛腳”,趕在試點結束前低價推業務沖量,雖然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不利于虛商長遠健康發展。
蝸牛、遠特通信、愛施德等布局較早的虛商,已發展超過百萬用戶,可以形成規模效應,未來盈利可期,事實上,據筆者了解,部分虛商最近幾個月已經實現了正現金流,只是因為前期投入太大,整體看來仍是虧損。
據悉,放號的虛商前期投入至少需要2000萬元,部分虛商甚至超過1億元。這筆投入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收回,如果分階段計入成本,一些ARPU值較高的虛商,例如遠特通信、蝸牛移動、北緯通信等虛商已經實現了單月正現金流。
發展還需市場化
應該來說,虛商當前的虧損并不可怕,部分虛商已經具備了盈利的條件,隨著用戶數增長和規模效應凸顯,相信明后年就有虛商能夠率先實現盈利。
但是,虛商仍然面臨一些政策難題。首當其中的就是“批零倒掛”,是導致虛商虧損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如不解決,將極大制約虛商的競爭能力。據悉中國聯通近期將向合作虛商開放模組套餐轉售,可以解決批零倒掛問題,這一點還需要觀望。
其次是號碼資源。運營商一共向虛商發放了5000萬號碼資源,分布并不均衡,部分虛商手握號碼資源不放號或放號很少,而領先的虛商出現缺號,影響用戶拓展。此外,運營商發放的號碼資源是隨機的,辨識度低,讓用戶無法判斷號段歸屬,不利于虛商展開品牌經營,這一點希望政府能夠放開,給虛商分塊的號段資源。
當然,除了期待政策放開、讓虛商市場化經營外,虛商更需要結合自身業務,推出創新的經營模式。據悉除了蝸牛,蘇寧等用戶過百萬,遠特通信也已發展150萬的用戶,活躍用戶接近65%,ARPU值達到25元。在沒有低價補貼的情況下取得這一成績,足夠證明虛商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