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日系家電巨頭轉手家電品牌及業務,中國家電企業接盤。二三十年前歐美家電向日系家電交棒的歷史正在重演。日前,國內家電老牌巨頭長虹集團(以下稱 “長虹”)正式牽手三洋電視,獨家獲得其子公司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以下簡稱“三洋”)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牌使用權,并接手電視業務。業內人士認 為,此次合作長虹意在借此提升整體營收及品牌形象,而松下則想充分挖掘三洋品牌的最后價值,兩者到底能擦出怎樣的火花還不得而知。
長虹牽手三洋
長虹在回應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合三洋電視中國區業務有助于進一步增強長虹渠道效率。同時,借助三洋電視品牌的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整合渠道及全球資源、強化全球同步研發及響應速度、夯實全球供應鏈、拓展全球市場。
記者獲得的《事業承繼合同》顯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及其子公司運營的使用注冊商標“SANYO”或“三洋”的電視事業中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 行政區、臺灣除外)地區的電視事業由四川長虹按約定承繼,包括成品庫存及服務備品等資產、已銷售產品應對、面向國美的 ODM 事業及其他。
合同的有效期2015年12月1日,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止。在此期間,四川長虹按其使用了許可商標的許可商品的銷售額乘以合同規定的費率的方式計算各期間內的使用費。
三洋是誰?成立于1947年的三洋是日本傳統家電巨頭之一,實際上,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三洋一度是日本家電業的老大。不過,由于技術革新滯 后及公司戰略的失誤,自2002年起,公司每況愈下,最終在2008年底,被其同門兄弟松下收購,不過當時松下看重三洋的已不是傳統家電業務,而是三洋的 鋰電池、鎳氫電池、汽車導航等業務。
“喇叭褲、三洋錄音機一度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人的時尚標識。”知名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感慨,如今三洋的沒落卻成了日系家電整體衰落的前驅。
在此之前,松下把三洋電視墨西哥工廠以約1.2億港元的價格,賣給了TCL多媒體;把三洋電機在日本和東南亞的白色家電業務和資產以約100億日元的價 格,賣給了海爾集團;此前三洋也相繼關停整合了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電冰箱等家電生產廠,主要保留了中國大陸地區的洗衣機、電視業務。
2014年底,正在謀求轉型的母公司松下正式宣布,已經負債累累的三洋將在2015年起正式退出家電市場。“三洋在中國家電業務與松下高度重合,松下消除三洋重疊家電業務決心已下。”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不過在退出之前要挖掘出三洋品牌的最后價值。
三洋雖然已經江河日下,但其在國內依然保留為數不少的洗衣機、冰箱等業務。尤其是其變頻電機業務依然保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及技術優勢,三洋品牌在國內還有一定的認知度。
長虹意欲何為
三洋選擇體面、有策略地退出市場,長虹接手三洋卻又是為何?
長虹方面告訴記者,整合三洋電視大陸業務后,公司將進一步發揮三洋電視現有的渠道資源;產品層面公司將以 CHiQ(啟客) 為高端品牌,三洋作為差異化消費群體、市場、渠道產品線的有益補充,有助于公司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記者注意到,長虹現有的電視陣列中,CHiQ主攻高端,從研發、制造到服務等整合了公司優勢資源,但僅占其整體銷量的20%左右,其余大多為長虹傳統電 視業務,主攻中低端。劉步塵認為,三洋品牌的加入將進一步豐富長虹的產品線,既能帶來一部分營收,也能作為長虹電視品牌的有益補充。
2014年國內家電企業彩電銷量排名顯示,海信以800萬臺位列榜首,緊隨其后的是TCL和創維分別是650萬臺和630萬臺,長虹以450萬臺位列第 四。奧維云網黑電事業部總經理董敏表示,三洋電視一年的出貨量在50萬臺左右,不過三洋歸屬長虹后,將充分使用長虹現有線上、線下渠道資源。
在2014年中國智能電視市場品牌關注比例中,三星以26.2%的關注占比排在第一位,緊隨其后的分別是海信、LG、TCL、康佳,長虹以6%的關注度位列第六。
“曾經的電視行業老大如今風頭減弱,長虹確實需要新的血液加入。”梁振鵬表示。
此前,三洋電視品牌一直是中國家電連鎖巨頭國美電器的定制包銷產品,在長虹接手三洋電視品牌及業務后,相關的生產銷售將由長虹主導。
“采用長虹的技術和生產線,只是貼上三洋的品牌,屬于長虹制造的一部分。”劉步塵認為,因為合同有效期只有4年,所以長虹并不會在三洋品牌的打造和維護上投入太多。而合作是否會延續,則要看4年合作中能給長虹帶來的實際收益。
日本企業讓位中國家電品牌
隨著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曾經的日本家電巨頭們在中國啟動“托管”模式越來越多。
以三洋為例,在日本和東南亞,三洋牌的白色家電是海爾的;在中國大陸,三洋牌白色家電是惠而浦(中國)的,彩電是長虹的。
而這正是日系家電和中國家電此消彼長的一個縮影。
奧維云網最新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品牌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已高達75%,日韓等國外彩電廠商僅占25%的市場份額。而在全球家電市場上,索尼、松下、夏普等日系家電市場份額也正在遭受中韓家電品牌的強力擠壓。
而在強有力擠壓下,日系家電也在實行有意的戰略收縮。
據了解,東芝、飛利浦彩電業務在中國市場均由TCL運營,海爾收購三洋白電。
在中怡康品牌中心總經理左延鵲看來,日本家電品牌如索尼、松下、東芝在國際市場耕耘了幾十年,在海外市場具有工廠、銷售網絡和供應鏈,且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中國家電企業收購日本品牌,做得好會是一條事半功倍的自主品牌國際化捷徑。
而按照長虹和松下達成的協議,長虹會繼續保留、提升三洋電視品牌,而依托三洋數十年來積累的全球化資源優勢,協助長虹提升國內銷售份額和整體競爭力。
簡單梳理日系家電巨頭為數不多的傳統家電業務還有:松下的白色家電、小家電業務、液晶電視業務依然在運作;索尼電視的銷量現在已經完全被海信、創維和 TCL超越,市場份額也在縮減,但依然在推出新的產品;另一個日系家電巨頭東芝,其在歐洲、美洲和中國,家電業務多已出售,而其在東南亞的電視機、洗衣機 工廠依然在尋找潛在買家。
此前,記者在采訪上述幾家日系家電企業未來家電布局時,其多表示,雖然公司有意往更具優勢的B2B業務轉型,但作為公司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會保留一定份額的傳統家電業務。
但從目前來看,日系家電業顯然還沒有完全退出。長虹接手三洋電視業務不會是最后一家。實際上,研發能力和渠道資源是彩電行業根基這點一直未變,近年來國 產電視廠商不斷發力,包括海信、長虹、創維等都在為打開新的市場、細分現有的市場而不斷地尋求突破。通過代管、收購等方式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正重復著的是20年前,日系家電擠占歐美家電品牌的老路子。“相比中國家電企業紛紛成為‘接盤俠’,韓國家電代表三星、LG等無動于衷,顯然是韓國家電企業看不上,而這背后反映的正是中國和韓國家電品牌間的差距。”劉步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