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連環恐怖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上百人死亡。法國宣布在納粹入侵后首次進入全國緊急狀態,總統奧朗德稱這是法國遭遇的史無前例的嚴重恐怖襲擊,法國邊境已全面關閉。
(巴黎恐怖襲擊遇難者 | 圖片來源:Jacques Brinon/AP)
據CNN報道,一名槍手被警方逮捕后稱自己和其他三人來自敘利亞,被“伊斯蘭國”(IS)招募;有媒體稱恐怖分子襲擊劇場時曾高呼“一切為了敘 利亞”的口號。有twitter 稱IS接下來會攻擊羅馬、倫敦、華盛頓,美方稱情報未顯示短期內有明確威脅。事發后, IS在網絡上聲稱巴黎的11月13日“就像美國人的9月11日,將被永遠銘記”。
美國人的確銘記著911的慘劇,只是他們現在打算將恐怖襲擊扼殺在籌劃階段。軍隊無法通過傳統戰爭手段消滅恐怖分子,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情報獲 取,在恐怖行動之前就獲知相關計劃才能保護公民。然而,情報戰爭不僅受限于搜集難度,處理數據并識別出數據的模式與聯系也是挑戰之一。在這方面,人工智能 大有可為。
當“伊斯蘭國”遭遇人工智能
911事件之后不久,退役海軍少將John Poindexter受命啟動TIA(Total Information Awareness)項目,試圖將情報機構搜集的一切信息建成數據庫,再利用計算機來識別這些看似獨立的大量信息中隱藏的線索。人工智能初試牛刀?,F 在,AI不止具備高速計算能力,技術發展已經使AI進行高級專業決策成為可能。
(因隱私等原因 TIA 在2003年被叫停,但AI來了 | 圖片來源:Blogspot)
2015年8月,美國研究人員透露,他們正在用人工智能系統分析“伊斯蘭國”(IS)的作戰策略。和其他恐怖組織相比,IS的軍事戰略更加復 雜、靈活,如果不用電腦分析就很難察覺他們的行動規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學者們利用AI系統分析了 2014 年下半年IS記錄在案的2200多次行動,發現了后者多種行為的規律。
研究人員之一的Paolo Shakarian舉例說明了他們的成果。如果遭遇大規模空襲,IS會減少步兵作戰行動,轉而使用“簡易爆炸裝置”;在敵人發起大規模地面進攻之前,IS 喜歡大肆動用汽車炸彈。這項研究還表明,IS的行動策略是可預測的,而非隨意擬定或每次襲擊都換新策略。這一分析方法有助預測IS將采取何種類型的襲擊。
(美國中將 William Mayville 介紹對 IS 的空襲行動 | 圖片來源:.express.co)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軍方在前線作戰,還可以在后方找到隱匿人群中的恐怖分子。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恐怖分子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情境下有所交集,從 而留下蹤跡。美國情報機構擁有不同渠道的大量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幫他們迅速將信息之間聯系建立起來的產品。這直接催生了一個200億美元的生意。
反恐前沿的AI巫師
2015年6月,美國最神秘新創公司Palantir進行了最高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200億美元。Palantir成立于2004年,此后 四年里,CIA(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旗下的非盈利投資機構In-Q-Tel成為投資者,并且成為其唯一的客戶。Palantir起源于PayPal在支 付領域反欺詐和洗錢的積累, 公司名來自《指環王》里的“視眼(Palantir)石”,巫師可以透過它看到各地的情況。
(創始人之一 Alex Karp,其辦公室擁有全球頂級安保 | 圖片來源:Forbes)
在 In-Q-Tel的幫助下,Palantir工程師與軍方情報分析師直接會面,工程師每兩周就會帶上修改過的產品回到華盛頓。他們從零開始,開發出一個復 雜的搜索工具,從原本各自分屬不同情報機構的數據庫的信息中得出結論。在找到恐怖分子后,“捕食者”無人機和“地獄火”導彈們就開始工作。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西點軍校的分析師曾使用Palantir的軟件,繪制了敘利亞自殺性襲擊網絡。數據來自七百份繳獲文件,還包括數百份軍隊 從伊拉克回收的個人記錄。Palantir給出了關于敘利亞恐怖網絡的更多細節,包括頂層的聯絡人信息,并推算出在當時的伊拉克存在著不止一個敘利亞自殺 性襲擊網絡。
(人工智能從關系網中發現恐怖分子 | 圖片來源:Palantir)
類似這樣的細節報告令美國情報機構走出了許多過去的誤區,比如在伊拉克的自殺性襲擊中, 反抗組織更依賴雇傭軍走私網絡,而不是狂熱信徒。在阿富汗,美國特種 部隊利用Palantir來策劃襲擊行動。在檢索一個小村莊前,系統會給出地圖,詳細指出所有發生過槍擊沖突和土炸彈爆炸的地方,然后再判斷出哪里最有可 能被伏擊。根據這些信息,特種部隊可以輕松地占領這個村子。
有消息稱Palantir協助中情局找到了大量基地組織和塔利班高層,并在美國軍方追殺本-拉登的行動中發揮了作用。2010 年春,加拿大安全部門利用Palantir的軟件粉碎了一個間諜組織,這個組織曾經侵入了印度國防部和一些政要的電子郵箱。
天網恢恢
2015年5月,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被曝出正在運行一個代號為“天網(Skynet)”的項目。不同于電影《終結者》中試圖毀滅人類的大 規模人工智能Skynet,NSA的“天網”可以根據個人所處位置、撥打電話的時間地點、去往相關地方的頻率等信息,分析和尋找恐怖主義分子。
(天網通過機器學習訓練來尋找可疑目標 | 圖片來源:The Intercept)
天網計劃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云端大數據分析系統,可以綜合分析多維度的元數據,通過機器學習來進行情報檢測。與NSA合作開發天網的研究機構包括哈佛大學、MIT林肯實驗室和TMAC(旅行和流動分析中心)。
人工智能還被用于機場安檢。911之后,負責全國機場安檢的美國運輸安全局(TSA)工作量劇增。TSA雇用了約六萬五千名職工,每天安檢一百八十萬乘客、 五百萬件行李。反恐任務艱巨而TSA經費緊張,因此有專家提出采用“畫像法”(Profiling)重點排查具有某些行為和背景特征的乘客,但因為被批評 有種族和宗教歧視之嫌,這一提議未被 系統采用。
此后,TSA啟動了風險安全計劃,開發了名為“風險管理分析工具”的數據處理系統。這一系統利用多年積累的大量經驗性數據,模擬恐怖分子行為, 進而找出機場安檢的薄弱 環節、改革安檢程序。對照系統勾畫出的恐怖分子“畫像特征”,TSA把乘客分成幾等,區別對待,實行不同的安檢程序,重點檢查人數不多的某幾類乘客,從而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
天網恢恢,與恐怖主義的戰爭還將繼續下去,人工智能正與我們并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