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國內芯片廠商都在扮演領軍型企業身后的跟隨者角色;可如今,傳統的角色分配正在改變。
近日,高通正式發布了旗艦處理器Snapdragon820。算上年中和年末分別發布Exynos7420與Exynos8890芯片的三星,芯片市場 的領軍企業已將移動平臺的性能標準提升至14/16nm級別,背后的一系列參數,更昭示著二者收復失地的雄心;相比之下,國內芯片廠商已經不再甘于淺層次 的模仿與跟隨。他們并未沿襲先行者的產品路徑,而是按照各自的節奏實現技術升級。“雖然以目前的產品和技術儲備,國內廠商仍然不具備全面對抗國際企業的實 力,但在某些方面,他們更愿意跟隨市場的訴求。”Gartner半導體研究總監盛陵海表示。
逃離20nm噩夢
“國內廠商的快速崛起,是從市場進入20nm時代開始的。”聯發科技北京分公司總經理韋忠表示。
2014年下半年,三星、蘋果、聯發科與高通先后推出Exynos5430、A8、曦力X20與Snapdragon810三大使用20nm工藝的移動 平臺,宣告手機市場正式進入全新的制程時代。理論上,全新的工藝技術將進一步優化SoC的表現,更好地平衡性能與功耗,這也是三大廠商快速布局20nm技 術的直接原因。
不過事與愿違。華為Fellow艾偉向記者表示,經過精確測量,數據顯示20nm平臺晶體管密度為28nm產品的1.9倍,相同性能的功耗僅有后者的75%。然而在單位面積功耗上,20nmSoC1.425倍于28nm平臺。這也正是驍龍810的發熱問題一直被廠商詬病,其他使用20nm工藝的平臺也沒有得到用戶理想反饋的原因。“如果不是iPhone6的幫助,20nm流水線有可能成為臺積電最為短命的產品線。”盛陵海表示。
正因為認識到20nm工藝的缺陷,廠商們更改了之前發布平臺的節奏——搭載14nmExynos7420平臺的三星GalaxyNote5與 GalaxyS6Edge+剛剛上市,Exynos8890就在其官網正式發布;華為更是選擇跨越20nm制程工藝,聯合臺積電直接推進16nm芯片麒麟950的研發工作,11月底,搭載該平臺的華為Mate8即將正式發布;在Snapdragon820發布會上,高通CEOStevenMollenkopf就迫不及待地表示,確定采用該方案的產品已超過60款。
之前接受采訪時,展訊首席執行官李力游也表示,該公司也將放棄ARM架構,由Intel代工生產14nm工藝的移動平臺,進一步降低新技術的使用門檻。 由此可見,大家都在用最快的速度,擺脫20nm工藝制造的技術陰影,盡快擁抱全新的技術。“2016年上半年,手機產品將全面進入14/16nm工藝時 代。”韋忠補充說。
“換班”
此時,有三個細節值得玩味。
首先,采用TSMC16nmFinFETPlus技術之后,麒麟950 加快了研發的節奏,代表國內芯片商的華為,少見地成為業界首款商用該平臺的SoC;其次,敢于放棄跟隨戰略,自主選擇平臺演進路線戰略,這樣的行為在國內 也鳳毛麟角;最后,更多的國內芯片廠商在進度上已經不再落后于三星與高通,這樣群雄并起的局面在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盛陵海表示,制程出 現先天性的技術隱患并不奇怪。早在90nm和45nm時代,性能與發熱之間就曾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不過當時,主動跳進“高性能+高發熱”的陷阱,最后用 技術升級彌補損失的企業,還是以國際企業為主。如今,國內企業能夠發現問題,而且敢于選擇與國際廠商相左的演進路徑,這還是首次。
這一點,同樣體現在基帶平臺上。以 Snapdragon820為例,該平臺內置的調制解調器X12LTE支持上行雙載波聚合及下行三載波聚合。然而目前,國內尚未覆蓋與之相匹配的網絡,于 是國內廠商從實際出發,配置標準基本維持在雙載波40MHz頻寬載波聚合的水平。“華為已推出業界首款支持Cat.12/Cat13(UL)網絡的基帶芯 片Balong750,不過我們更愿意將成熟可用的技術配置到平臺上。”艾偉表示。
雖然聯芯科技和展訊在技術上未趕超華為,但這兩家企業已經不再急于追趕先行者,而是堅持挖掘中低端市場的機會。如今,搭載聯芯科技SDR1860芯片的紅米2A累計銷量已突破1000萬部,展訊也憑借3G芯片市場的出貨量,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芯片平臺供應商。
即使是在性能上,國內芯片也已不輸國際廠商。據了解,麒麟950采用4×A72+4×A53big.LITTLE架構,以及新一代MaliT880GPU,幫助其內核性能和能效比提升11%和30%,功耗降低了20%。提高性能后,麒麟950 得以首次商用自主研發的ISP技術,支持14bit雙ISP,吞吐率性能提升4倍達到960MPixel/s;在線雙13MPixelSensor,幫助 產品采集更為豐富的圖片信息。眾多標準與國際廠商持平,部分甚至實現反超。“之前,國際企業掌控著市場動向,如今,國內企業迎來了‘換班’的好機會。”韋 忠表示。
最后的贏家?
目前,14/16nm時代剛剛起步,以目前的信息判斷性能派與實用派之間的輸贏還為時尚早。不過從手機廠商的態度來看,他們更青睞于后者的價值。
某主流手機廠商代表表示,在進度上,仍然習慣瀏覽圖文信息的用戶是跟不上目前運營商建網速度的,而智能終端產品的發展更是超越了國內網絡發展的進度,因此落后的用戶與性能過剩終端之間難以有效對接,這對技術型企業而言并非好消息。
從成本環節出發,在運營商還在推廣4G和4G+網絡時,終端側過早實現支持Cat.6以上網絡標準會產生資源浪費,這些壓力都會落到用戶肩上。“從 Snapdragon820的配置來看,該平臺的價格應該在60美元以上,搭載該平臺的手機也將在2000元以上。然而多支付的這些成本能否轉化為理想的 操作體驗,現在還很難講。”韋忠表示。
與此同時,用戶對產品參數的敏感度正在快速降低。某手機渠道商向記者表示,兩年之前,用戶購買手 機時,最關心的數據是處理器的主頻與攝像頭的像素;然而現在,用戶更愿意通過試玩游戲與拍攝照片,判別手機運行的穩定性,鑒定拍攝效果的優劣,參照說明書 購買產品的用戶越來越少。“用戶更愿意用體驗選擇產品,而非冰冷的參數。”該人士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