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即發光二極管,是一種半導體固體發光器件。半導體照明產品就是利用LED 作為光源制造出來的照明用具。半導體照明具有高效節能、低碳環保、等顯著特點,是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已逐漸成為照明史上繼白熾燈、熒光燈之后的又一場照明光源的革命。為了能全面了解國外企業在半導體照明領域專利申請的現狀,本文擬從專利分析的角度,研究各個發達國家在我國專利申請現狀和趨勢。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自2004 年1 月到2013 年1 月,國外在國內申請的半導體照明領域一共申請專利20425 件。
1、專利申請的數量和類型
本文通過對中國專利數據庫進行檢索,共檢到半導體照明行業相關領域專利20425 件,其中發明專利16849 件,占總發明量的82.5%。實用新型3493 件,占17.1%。外觀設83 件,占4%。
由此可以看出,在半導體照明行業中,大部分的都是發明專利。
2、專利技術生命周期分析
技術生命周期分析是通過描繪專利年、申請量和年申請人數之間的關系曲線,判斷行業的技術所處在的發展階段。一共四個階段,包括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本文以專利申請人為橫坐標,以申請專利數量為縱坐標,繪制2000 年~2013 年1 月的技術生命周期圖。由圖2 可以看出,到2011 年,半導體照明的專利申請人數和專利申請量達到最大,這說明該行業明確屬于快速成長期。
3、專利申請人分析
主請人是指在某技術領域專利中申請專利數最多的那類的申請人。通過對專利主要申請人的分析,可以了解該技術領域主要競爭者之間的競爭情況。
本文以專利數量前10 名的申請人為對象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前10 名的申請人共有專利數1731,占比8.5%。其中,LG 公司所擁有的專利數量最多,為685,占比例最高,占行業專利總數的3.3%;韓國LG 集團于1947 年成立于韓國首爾,目前在171 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300 多家海外辦事機構,事業領域覆蓋化學能源、電子電器、通訊與服務等領域。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緊隨其后,專利申請數為192.占行業總量的0.9%;在前10 名的專利申請人中,韓國占2 家公司,分別是三星和LG。日本占3 家公司,美國占1 家公司,中國有兩家公司上榜。并且我們可以從圖4 看出,前10 名企業中,只有兩家中國企業(包括臺灣)一共占有行業專利1.4%,而外國企業共占有行業專利數6.1%。上述分析表明這些外國公司都十分重視在中國的專利布局,并且大部分專利也都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特別是日韓企業。因此,韓國和日本是我國在半導體照明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
4、專利申請國別分析
中國LED 產業起步于20 世紀70 年代。經過30 多年的發展, 中國LED 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 外延片的生產、芯片的制備和芯片的封裝等較為初步的產業鏈。在國家半導體政策的推動下,形成了上海、大連、南昌等七個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
為了明確我國半導體照明行業技術領域的主要競爭國家,我們對不同國家在我國申請專利的情況進行分析。如圖5,我們發現每年中國是在該行業申請專利數最多的國家,緊追其后的是美國和日本。這證明,由于環保在世界各國日益受到重視,使得半導體照明的應用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我國“十二五”工作的全面啟動、相關扶持政策的出臺、照明應用規模的推進,我國半導體照明行業發展局面將會得到積極的推動。但于此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世界各國也把半導體照明技術放在重點發展領域。2007 年以后,世界發達國家,如加拿大、歐盟和美國等陸續宣布將逐步淘汰白熾燈,LED 照明產業的發展將成為全球產業的焦點,競爭也必將白熱化。
5、IPC 分析
國際專利分類是一種全球通用的管理和使用專利文獻的方法,分析方法在于使各國專利文獻獲得統一的分類,便于對專利文獻進行分類管理、使用、查找。IPC 分類自上而下分為部、大類、小類、大組、小組,越往下技術特點越明顯。我們從圖6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申請量是H01L 類的。這類是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并未包括的電固體器件,占總申請量的67.4%。其次是F21S,占總申請量的7.5%,這類是指非便攜式照明裝置或其系統。從表1 我們又可以發現,中國的主要發明集中在H01L和F21S,而H01S、C30B、G03F 此類發明主要集中在美國。這也表面,國家在專利類型的分布上還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
6、結論
通過本文上述分析,我們全面的了解LED 行業的專利狀況,得到的結論如下:
(1) LED 產業與我國信息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密切相關,是“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目前全球各國的LED相關專業技術正在快速更迭中。
(2) LED技術起源于歐美,但是在亞洲國家(地區)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等。
(3)現階段而已,中國雖具有一定的LED 產業基礎,但產業鏈尚不完善。主要問題在于,是上游產品競爭力太弱,關鍵設備以及技術等大都掌握在日本、韓國和歐洲等大企業手中,所以中國在技術領域還需要加速創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