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受中國東南沿海城市開放的影響,一些企業老板涌向廣東等沿海地區掘金,上演了“第一次孔雀東南飛”潮;多年以后的今天,受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低成本吸引,“第二次孔雀東南飛”潮上演。
“第一次孔雀東南飛”可謂中國制造業的喜劇,使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獲益于制造業而經濟高速發展,也使中國逐漸成長為全球制造業大國。現在,受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以及東南亞地區土地、人力等低成本要素的吸引,中國對全球制造業的魅力不再--“第二次孔雀東南飛”正在上演。
制造業逃離中國,珠三角的東莞和番禺等地大量出現“人去廠空”的蕭條景象;長三角也面臨著產能過剩、內外需不足、產品價格下滑、融資和用工成本持續上升等問題。“第二次孔雀東南飛”帶給中國市場的似乎是悲劇。
不過,全球市場是開放的系統,資本流動的原動力是利潤。哪里土地、勞動力和資源成本較低,有利可圖 ,資本就流向哪里。簡言之,如果東南亞成本要素高企,歐美市場制造業成本低廉,全球制造業也會從東南亞流向發達市場。就此而言,“第二次孔雀東南飛”并非悲劇,而是警示和機遇。
中國制造升華為中國創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多年前頂層設計不僅有預判,而且有戰略布局。但是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時間,甚至要經過陣痛期的考驗。現在,考驗期已經來臨,傳統的低端、粗放、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的代加工模式,已經走投無路。莫說土地、資源和中國產業結構不再支持傳統的低端代工,人口紅利的萎縮和勞動力價格的提升,也倒逼這些低端制造業逃離中國。據《經濟學家》雜志數據顯示,中國的制造業領域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每小時3.27美元,比越南高三分之二,比馬來西亞高四分之一。這更加說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在中國已經不可持續,自會拓展其新的生存空間。
繁華散盡,是再創輝煌還是徒留悲歌?珠三角和長三角面臨著嚴峻的抉擇。傳統制造業留不住,勞動力成本降不下來,只能選擇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路徑很清晰,就是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但是中國創造和制造不僅需要新的產業發展思路,更需要人這個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從動手到動心動腦的轉變。戰略層面,中央已有《中國制造2025》“工業4.0”規劃,也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指導意見,更有資本、市場等更加契合全球化競爭的系統化改革舉措,如何激活13億人的大市場,讓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從低端粗放升格為“高、大、上”-即以資本和技術優勢來體現。
高端制造業是確保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美國從金融危機中最先復蘇,德國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利于不敗之地,日本經歷長期滯漲和全球危機的雙重打擊依然可以通過有效的改革恢復活力,都拜這些國家雄厚的制造業根基。和這些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的短板是缺乏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要“山寨”帶來的市場熱鬧,涵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優勢產業才是當務之急。中國高鐵技術,算是成功一例;擁有高企市場份額的相關產業,還需持續加力,實現從量到質的蝶變。
“互聯網+”在中國擁有載體優勢,也是中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憑借。從宏觀經濟層面言,“互聯網+”催發的電商經濟,給消費市場來了活力。服務業對宏觀經濟的貢獻超過了第一、二產業。其中,互聯網對GDP的貢獻率為7%,超過了美國。
“互聯網+”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貢獻還在其次,更大的貢獻在于對于13億中國思維的改造和思想的啟蒙。互聯網時代的民意表達和民智蘇醒,對于民主法治的推進和國家治理的提升,起到了正面倒逼的作用。而且,互聯網也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參與、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在現實世界被壓抑的創新、創意思維,在虛擬世界達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和發揮。互聯網正成為中國創意、創造和智造的孵化器,“互聯網+”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軟實力。
“三外”創造了中國制造的輝煌,中國創造和制造也離不開“三外”。通過自貿實驗區釋放“三外”紅利和活力,也是當務之急。不過,“三外”在中國,不是傳統產業的抱殘守缺,而是高端產業的革新再造。
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資本和產業走出去,也給中國制造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低端制造業只能是一時輝煌,核心技術和高端產業才能在全球市場立于不敗之地。不為“第二次孔雀東南飛”而憂,而為產業轉型升級而搏,是中國面臨的現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