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募集1200億元之后,上海宣布設立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地方性集成電路產業基金500億元,正與投資對象進行商務談判,通過注冊于自貿區的基金管理公司開始投資。這一產業基金改變了以往常用的“大項目政府說上就上”方式,有望按市場規則撬動三至四倍資本,共同投入新建高規格生產線,保障IT之心的自主可控。
僅一部手機中的集成電路(IC) 芯片就不下10種,這些“刻工”精細到幾 十納米的集成電路正是所有電子信息產品的“心”,集電產業因此也成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而一條最高端的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投資門檻高達 50億美元。從“中國制造2025”到“互聯網+”,這些國家藍圖都離不開集成電路這根產業支柱。
不過,作為整個IT產業鏈的上游,中國集成電路還無力躋身國際上的“10億美元俱樂部”。目前,三星、英特爾、臺積電、海力士、東芝等約10家“俱樂部成員”,平均每家廠商 的全年資本投入達50億美元以上,占全球資本投入近八成。市經信委表示,面對“外強”,若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源頭就受制于人,國內一大批制造 業將失去支撐。對此,國家層面產業投資基金第一期實現了超募,總規模達1387.2億元,超過過去10年整個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政府投入,“十三五”將 成為這只基金的密集投資期。
盡管上海始終將集成電路產業作為支柱型產業,“十二五”以來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2%,但增速只有全國平均水平一 半。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滬上全行業實現銷售近950億元,占全國四分之一強,卻已比此前三分之一的份額有所減退。目前,滬上僅“一條半”12英寸生產線,月產約五六萬片。全國范圍內,廈門、合肥、南京等地紛紛上馬12英寸生產線項目,北京、深圳、武漢也相繼組建地方性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如北京籌集 300億元,每年投資百億元,計劃3年完成投資;湖北也成立首個產業發展基金300億元,建設武漢中國光谷集成電路產業園區。
根據編制完成的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十三五”規劃,上海產業基金將從政府意志轉變為市場意志,無論地方財政出資還是國資企業出資以及各種社會資本,都以占股方式投建大型生 產線,之后進入投資回報期,參照私募基金操作,退出股比,取得收益。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透露,比如本地300億元集成電路制造業基金,加之國家“大基 金”300億元,加之被投資方的廠商自投300億元,再加之其他來源的募資300億元,可帶動1200億元總投資規模,用于共建4條12英寸生產線,在未 來5年內每條線都可形成月產5萬片的產能。20萬片,相當于現在全市12英寸線產能的4倍,也相當于現在全國12英寸線的總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