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系統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元年。“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首次出現在“十三五”規劃中,一場千億元饕餮盛宴即將開席。
3月17日新華社授權發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版提出,“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智能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這也意味著,機器人正式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發展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以此作為保持和重獲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如德國“工業4.0”、日本機器人新戰略、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級政策層出不窮。
由于勞動人力短缺與人口紅利流失,全球機器人市場需求仍在加速增長。瑞士Pictet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035億歐元資產,該公司預計,今后10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速度將達到世界經濟增速的4倍。
作為制造業大國,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開始進入爆發期。
數據顯示,2010年—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數量年均增長40%,其中2014年較2013年增長56%,占世界總裝機量的25%。
國家863智能機器人專家組組長趙杰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巨大,預測中國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位置至少要持續10年。
“正式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后,機器人將得到產業層面的推動,未來五年整個行業將發生質的變化。”安信證劵首席投資顧問張德良表示。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在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制造業升級的推動下,未來10年機器人產業將迎來千億市場規模。
值得關注的是,“十三五”規劃還提到“重點突破大數據和云計算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操作系統、高端工業和大型管理軟件、新興領域人工智能技術。”這意味著國內傳統機器人已面臨轉型升級,人工智能行業的風口已經來臨。
在“十三五”規劃醞釀時,曾在百度公司長期主持人工智能項目研究的余凱,創業成為地平線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專門研發從語言識別到智能家居和生活服務的新平臺。
“這是產業競爭的焦點,不布局肯定就晚了!”“這不單是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里發生改變,而是在物理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余凱說,規劃綱要草案顯示了一種整體上的共識,基于國際大趨勢和國家核心制造領域的轉型升級,人工智能崛起已到關鍵時點。
毫無疑問,無論是機器人產業還是人工智能,都已經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伴隨著十三五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的支持,政府和資本的支持都帶來了有利條件,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讓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如何避免或許已經出現的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成為了一個必須被思考的話題。
“中國機器人產業不能再走原先家電行業的老路了,中國機器人發展必須找到立足點,建議先塑造具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張德良表示。
張德良還表示,以目前來看,以機械、硬件為主的工業機器人要短期內實現較大突破可能比較困難,其更看好服務機器人市場。
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無論在生產能力還是核心技術的突破方面,都與日本、德國等國家相差較大。短期內涌進來大量的機器人企業,導致低端機器人產能增速很快,業內已出現了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的苗頭。
但金元證劵投資經理李曉寧卻認為,政府及投資的大力支持在可能帶來泡沫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事實上,有泡沫就說明大家都在關注這一塊,不斷進來的資金、技術將推動著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