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引擎,裝備制造業更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硬實力。過去十幾年,得益于電腦、平板電視和智能手機等巨量市場需求的帶動,以及重大產業規劃和政策的扶持,中國顯示面板制造產業在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下,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中國顯示面板總產能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國顯示面板的總產能領先優勢已逐步確立,然而在顯示面板關鍵材料和大型基礎工藝裝備方面,依賴進口的局面一直沒有根本性改變。
缺乏一體化解決方案成關鍵制約因素
高世代產線投資中設備占比約70%,其中大型基礎工藝裝備100%依賴進口,已實現國產化的大多是配套輔助設備以及客戶委托定制開發的非關鍵工藝設備。在生產線投產后消耗的關鍵材料中,基板玻璃100%進口,液晶及靶材80%以上進口。
由于高世代顯示面板產線的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市場競爭壓力大,面板制造企業要求采購的生產線能夠一次調試成功,以快速實現效益、產生投資回報,所以,只能采購成熟的裝備。國際一流的裝備廠商,在開發面板制造裝備時同步開展對關鍵材料、關鍵工藝技術的研究,并且反復實驗優化,才能使研制成功的裝備到客戶現場一次試車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關鍵原材料已經被裝備廠商融合到裝備設計中,客戶采購了裝備,不僅要優先選擇裝備廠商推薦的配套材料廠商,而且生產流程中還要按照裝備廠商建議的工藝路線操作,可以說,裝備廠商因為有了可以實現顯示面板制造的全面解決方案,面板制造企業才會選擇該廠商的裝備。
以日本為例,得益于產業鏈的融合及協同發展,日本半導體設備產業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半導體生產設備占全球份額的37%,半導體材料占全球份額的66%,裝備帶動關鍵原材料的產業鏈重要的協同作用彰顯出來。這或許是過去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在快速成長過程中,裝備國產化率非常低,尤其是大型關鍵基礎工藝裝備的國產化率幾乎為零的局面的根本原因,也是為什么中國顯示面板制造廠商不僅關鍵基礎裝備要采購進口的,而且在生產線運行以后,也要持續地大量采購進口的關鍵原材料的根本原因。
與裝備國產化相比,新型顯示原材料的國產化進程相對要好一些。由于顯示面板制造生產線是全自動化,或者說是智能制造程度非常高的流水線,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量產線上嘗試國產化裝備驗證的條件根本不具備。部分原材料,則可以通過反向工程以及不斷優化等方式研制成功,因為材料研制的投入相對較少,開發周期相對較短,而且面板制造企業對導入新材料的風險和投入也較低。但是,關鍵核心原材料,由于專利壁壘和裝備廠商與原材料廠商之間長期商業合作利益等問題,國產化率也不是很高。
可以說,如果裝備國產化無法取得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的發展始終受制于人:第一,進口裝備的價格將居高不下,巨大的設備折舊大大延長面板制造企業的投資回收期,降低投資收益,影響產品市場競爭力;第二,居高不下的設備維修成本,包括耗材和零部件,以及維保到期后的費用等;第三,部分關鍵材料被鎖定;第四,設備升級由于沒有圖紙改造困難。
我國平板顯示協同發展道路漫長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談及中國制造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時指出:我國大量的高端裝備制造、材料、技術等基本上依賴進口,高端供給不足;另一方面產業技術水平低,大量企業都從事中低端產品的生產,產能過剩。加上伴隨而來的污染、低質低價,都是惡性循環。
那么,中國新型平板顯示裝備產業如何發展?發展的步驟?發展過程中,政府、投資人、裝備企業、顯示面板制造企業的分工如何?
《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保举|是通過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充分應用,持續創新,提升包括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在內的各個行業的競爭能力,而新一代信息技術是《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的第一項產業。與此相呼應,“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亦是通過創新,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發展生產力。
筆者以為,中國要成為新型顯示產業強國,基礎裝備、顯示面板制造與應用、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工藝技術應該協同發展。發展過程中,市場是導向,面板制造企業是龍頭,裝備則是基礎,而且是整合材料、零部件和工藝全面解決方案的基礎。
上方電子在智能裝備制造領域深耕多年,以真空鍍膜技術為核心,已經形成包括G5/G6代觸摸屏鍍膜設備、G5代新型顯示金屬及金屬氧化物(IGZO)鍍膜設備等先進智能制造裝備產品系列的研制能力。在顯示裝備行業,率先實現裝備技術材料工藝完整解決方案同時,超越國際一流設備公司,讓智能裝備實現了大數據云計算功能,是全球顯示面板裝備行業的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