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互聯網醫療在現階段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但很多細分市場仍有機會。但哪些細分市場更有機會,他們的發展路徑和突破口在哪里?
從本質上來說,市場早在2014年就意識到缺乏支付方是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最大瓶頸。但是,對于支付方,市場不甚了了,以為有了支付方就萬事大吉,還是可以按照現行的模式運營下去。殊不知一旦支付方真的進場,整個市場格局和原先的發展邏輯將完全改變。在《面向C端的互聯網醫療注定失敗》一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分析,無論是用戶的獲取、收入的來源還是服務方的協同,整個市場首先是由支付方掌控,并要求醫療機構協同。這樣互聯網就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服務工具,從而有效的服務于支付方的需求。
但中國市場的難點在于醫保這一最大的支付方對整個市場的掌控力非常弱,也沒有能力去指揮市場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因此,從表面上來看,如果要發展面向B端的業務,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路徑就斷裂了。但如果進入各個細分市場,其實機會并不缺乏,但要在短期內出現大體量的公司可能還為時尚早。
首先,順著醫改的脈絡,在醫療控費的大背景下,分級診療和削減藥品支出仍是政策的主旋律。分診強調的是整體醫療服務資源和客流的下沉,而客流的下沉取決于基層的服務能力,在這其中,從醫生的規培到持續的教育,再到第三方檢驗和遠程醫療,都是強基層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由于政策對規培的要求,從醫學院到醫院,對于規培對象的教育需求非常強烈,而通過線上來開發一整套的培訓系統非常有效。同時,由于基層醫生的能力較為薄弱,原先的集訓方法已經無法適應,長期培訓在未來的需求也將大大增加,這對于第三方的服務公司來說都是很好的機會。而第三方檢驗尤其是通過遠程的方法則能有效的提高基礎醫療的服務能力,比如遠程心電、遠程病理和遠程讀片等等。而遠程問診則更是一個直接強基層的方法,醫生多點執業雖然能加強基層的服務能力,但畢竟雙方缺乏長期的磨合,而遠程會診和長期指導則更為高效而直接。
而對于削減藥品支出來說,從原先的省級平臺招標采購到在全國推開取消醫院15%藥品加成,再到推動三明采取城市采購聯合體的模式,無一不是為了在藥品總體支出上進行控制。由于中國藥品支出占整體醫療費用支出的50%,砍藥價被認為是更為直接有效的控費手段。但是,從采購層面推動畢竟只是做到了一個方面,因為藥品支出最終還是主要通過醫院處方來完成,如何有效的管理醫生的處方行為就成為了政策接下來關注的一個重點。以合理用藥等系統的建立并最終向PBM(藥品福利管理)演化是未來的趨勢,這類基于數據加上良好的監管體系的服務形式將日益獲得政策的支持,逐漸將獲得增長的動力,最終發展成細分領域的行業巨頭。
其次,隨著醫?;鸬膮T乏,政策面上將加大商保進入市場的速度,從而通過商保來擴大一部分的覆蓋面。這給商保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但政策面上希望的是加大覆蓋面,而不是推動高端的保險產品去覆蓋昂貴的醫療服務。因此,保障型的商業保險產品可能在未來將先行推動,這包括長期失能險、長期護理險和2016年正式推出的以大病為核心的稅優健康型產品。隨著政策的力度逐步加大,面向中端人群的中端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將較快,這將推動新型醫療服務的發展。圍繞著商保壯大,前端的保險經紀、后端的保險后臺運營等都將獲得發展,盡管醫療保險在線上的銷售仍很難獲得量增,但面向個人的理賠流程則可以通過線上來完成,為保險公司提供服務的機會將在其中展現。
隨著保險的壯大,保險會員的健康管理將推動互聯網醫療將獲得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用戶的地域屬性,這類項目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顯。因為中國體制內醫療服務機構的協同性較差,第三方互聯網醫療的理想協同對象是體制外醫療機構。但是,新型的體制外連鎖中端醫療機構的崛起將各類健康管理服務都包括進來,在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運作體系,這將導致第三方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難以發展,這也是所有健康管理類項目的一個內在悖論。
最后,云計算和數據分析項目的發展。未來隨著分級診療的推動和醫療控費的加強,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傳輸和共享將加強,這大大推動了對基于云端的傳輸和存儲的需求。目前大型三甲醫院都在紛紛采購私有云服務,而各個地方政府則在采購公有云服務。不過未來公私混合云的服務將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尤其是隨著分級診療的逐步推動,政策的強制性將推動數據進一步的開放,也因而帶動云計算服務的增長。同時,醫保控費最終將傳導到各個醫院對成本的控制上。目前大醫院的發展極為粗放,雖然營收增長很快,但從來不考慮如何精細化的管理以增加利潤。隨著控費的加強,醫院的收入將不再出現之前的快速增長,面對日益狹窄的營收增幅,控制成本以保證機構的運轉就成為了醫院的需求。臨床數據分析和運營數據分析將成為一個快速增長的細分市場。
當然,在藥品采購和分銷領域也有較多機會,但這屬于醫藥電商的范疇,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
總體來看,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高度復雜性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即使是走B端的模式,也是那些擁有線下重資產的公司更容易獲得優勢。如果想純粹輕資產運營,數據分析、人才服務和控費系統的建設可能更為合適。其他涉及到醫療服務的輕資產模式可能需要等到線下醫療體系的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后才有轉機,但這在短期內的可能性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