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似乎凝聚著無窮的智慧,叩響了新時代的大門,以超越時代的設計和理念引領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當信息的傳播規模成幾何級數遞增,我們所有人都仿佛置身于汪洋大海中,手里懷抱著的僅僅是一根浮木。所有的規則都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形成,在這個智能化時代,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尤其是制造業。
當消費類物聯網興起,人們快速方便購物以及線上線下不同時空交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符合現代營銷與通信技術的轉變,無論是買家還是企業都大受其益。然而它存在著局限性,這種效率的提升僅僅存在于流通和供應層面,解決的是消費效率的問題,歸根結底,制造才是這一切的基礎,才是真正意義上產品和價值的創造方。
當前制造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機遇之一來自“工業4.0”。“工業4.0”重要議題便是互聯網經濟時代,工業如何提升效率和靈活性,并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中國也在為如何邁向“工業4.0”尋找答案。
國內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踐行者易往信息總經理陳寧先生認為工業實情決定尋找答案的方式。德國工業基礎一直很扎實,軟件部分缺乏,現在著力朝軟件層邁進很正確。美國工業是軟件占優勢,制造欠缺,通過軟件優勢往制造業下滲做整合也非常恰當。而我國制造業實情卻有著復雜的一面:眾多制造領域 “2.0”都未達到,應對方式也應有所區別。重要的是大家需要更多耐心,并重視起來。“‘工業4.0’代表著工業未來的方向,實現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我們在此環節上掉隊,未來國家經濟將會出現較大問題。近期金融市場也出現企業炒作‘工業4.0’的現象,更多還停留在概念層面。缺乏實績與耐心,注重短期效益,激進,這些都極具‘中國特色’。中國制造業短板的源頭正在此。”陳寧先生指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實現中國“工業4.0”,一個重要考慮點或者突破口就是“加強互聯網尤其是制造業互聯網的建設”,這將是抵達‘工業4.0’的一種重要方式”,“中國消費類互聯網發展迅速并且較為成熟,但中國工業類互聯網極為欠缺。這二者發展現狀固然有各自性質差異因素——例如消費類互聯網面對個人,注重營銷方式及線上線下的改變,流程短;工業類互聯網面對企業,關注制造與效率,流程長——更重要的差異源頭可能是意識的欠缺。“大多制造企業著眼于產品制造,對生產硬件較為接受,軟件近年才有所關注。如果將‘工業4.0’視為是一場革命,軟件提升將是革命的核心動力。”
在智能時代,軟硬件的結合是制造業的今天,將來制造業會向“云制造”發展,我們將制造工藝和程序上傳到云端,在生產時根據不同需要進行下載和匹配,這也是滿足定制化需求的客觀要求。當所有的一切都被重塑,我們只能逆流而上去追溯本源,制造——作為一切的基礎將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