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進階 大屏幕的尷尬
顯示器這幾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價格壓力,在市場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各大品牌只能不停的降低產品的價格。相比于過去顯示器的售價,在如今的貨幣購買力下,可以說顯示器的價值已經直線下降接近50%,要知道2008年的時候入門的顯示器還接近千元。現在很多23英寸、24英寸的廣視角顯示器也才千元不到。配置高了,價格卻低了,怎么辦?于是市場掀起了創新的浪潮。
硬件升級太快 顯示器進化之路總超前?
但是顯示器的現實需求卻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消費者對于顯示器的需求仍舊停留在很傳統的幾個層面,尺寸,分辨率、外觀設計等等,甚至可以說目前價格依舊是顯示器銷售的最主要元素。但是顯示器的硬件發展可是沒有正視這個事實,一窩蜂的硬件“大躍進”讓人目不銜接。
首先就是尺寸的升級,過去21.5英寸都是主力尺寸了,甚至很多17英寸左右的產品大行其道,如今21.5英寸是最基礎的尺寸,想要購買比這個還小的尺寸,對比起,市場上沒貨。大尺寸的顯示器越來越多,27英寸白菜價以后,市場上就開始出現32英寸乃至40英寸的顯示器,這樣的超大尺寸其實已經不是大部分消費者的訴求了。
大屏顯示器并非完美
最初消費者是欣喜的,畢竟超大的屏幕價格這么優惠,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沉淀后,大家也開始真正的思考大屏顯示器對自己的意義了。大屏顯示器的尺寸是大了,但是分辨率不夠,近距離觀看畫面不夠細膩,如果同步升級分辨率,價格又太貴,并且高分辨率對于主機的顯卡要求也更高,這種連環升級讓人們意識到大屏顯示器也并非完美。
可以說目前的超大屏顯示器其實已經超出了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僅僅是一部分極客才考慮這樣的產品,市場上真正出貨的仍舊是平常尺寸,這種局面印證出顯示器尺寸的發展已經超前,未來尺寸的升級將會很快降溫了。
分辨率升級 點距問題難解決
分辨率的超前發展更明顯,這幾乎是大家的共識了。1080P的顯示器似乎是那么普通,市場上相繼出現2K分辨率、4K分辨率甚至是5K分辨率的產品,高分的確讓很多消費者開始興奮,但是筆者身邊很多的朋友都是在購買了4K顯示器,使用一段時間過后,又開始轉向向外賣。這是為什么呢?
1080P的分辨率可以滿足基本需求
原來4K顯示器雖然分辨率細膩,但是屏幕的像素間距太小,這樣我們在使用目前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統后,畫面的變得非常的擁擠,圖標那么小根本看不清楚,至于文字處理,圖片處理也都會出現這種問題。很多軟件也沒有針對4K分辨率進行優化,在這種高分下,亂碼、布局錯誤等問題頻繁出現,因此4K顯示器的使用體驗真的難說完美。
4K產品的點距問題突出
這是4K顯示器的錯嗎?事實上并非如此,高分辨的確是讓畫面更加的細膩了,但是軟件跟不上,內容也跟不上,4K分辨率就沒有用武之地了。這也充分說明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高分辨率的發展也是超前了。
3D技術 一波熱浪后的沉寂
3D技術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在3D電影給大家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之后,3D顯示器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的出現。各個品牌都推出了這樣的產品,不過大家將產品購買到手之后才發現,3D顯示器真的沒有什么發揮的地方。
首先3D顯示器采用的技術就不完善,不能支持藍光3D看大片就是個問題。顯卡技術的3D限制太多,需要安裝軟件才可以播放3D影片,過程太麻煩;而3D游戲的數量也很少,用戶無法真正的享受3D游戲的樂趣,加上屏幕尺寸并不是特別大,3D的效果也不是特別的明顯。而采用3D顯示器進行專業設計的人群又小,一來二去3D顯示器的發展勢頭就弱了下來。
3D顯示器使用的主動式3D眼鏡
如今3D顯示器的數量已經非常的罕見,價格也非常的優惠。筆者曾經有一個朋友,想要買一臺3D顯示器,去電商一看很多產品都還是幾年前的產品,因此也只能作罷了。可以見3D顯示器在經過那一波的浪潮后,的確是沉寂了下來,而沉寂的原因正是因為3D內容的稀缺。
量子點技術是用來提升色彩的技術,如今液晶面板的色彩改善,主要是在背光的方面下功夫。傳統的三色LED不僅體積大,造價也非常的高,并且封裝的過程很復雜,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單色的LED背光,由于發光原理的原因,在色域表現上一直是停滯不前,如今隨著量子點技術的出現,顯示面板色彩的提升終于迎來了曙光。
量子點是一種尺寸在2-10納米之間的納米晶體,每個量子點依據不同的尺寸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在液晶顯示屏的背光源上加一層量子點薄膜,可以大大提高色彩還原率和整體亮度。這種量子點薄膜可以在藍色LED的激發下,發射出色彩純度很高的光線,因此相比于傳統的LED加黃色熒光粉的背光系統,有更好的色彩特性。
真實的量子點產品效果實拍
2015年量子點顯示器就開始亮相,但是經過一年的發展,發現消費者似乎對量子點技術并不感冒,原因是色彩的提升對于普通用戶來說作用并不是特別的大。特別是傳統的IPS面板色域效果也不錯,雖然不能和量子點相比較,但是依舊可以滿足日常的需求。因此量子點技術的刺激能力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到了2016年量子點顯示器的新品就很少了。
21:9顯示器又稱“帶魚屏”,相比于普通的產品,其主要的優勢在于橫向的視野更加的廣闊了。最開始這種產品是定位于觀影的角度,因為這種畫面尺寸正好比較貼合2.35:1的效果,但是實際上大家買顯示器又不僅僅是為了看好萊塢電影,包括熱播美劇在內的電視劇大多采用的還是16:9比例,從觀看人數上來看,電視劇顯然擁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那么,全屏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出現左右兩側的黑邊,同樣無法沉浸式體驗。
如今21:9顯示器開會強調空間,也開始致力于在電競行業拓展市場,但是這種產品同樣面臨一些應用的問題。比如21:9的游戲大作畢竟還是有點少,而利用這種顯示器辦公,對于桌面空間的要求有非常的高,因此很多朋友也并不時特別喜歡21:9液晶顯示器。
目前21:9產品開始定位電競領域
現在的21:9液晶顯示器同質化的問題也比較的突出,產品均采用了3440×1440的分辨率,并且擁有超薄超扁平化設計,采用IPS面板,絕大多數支持MHL傳輸功能等等,由于市場的反應并不是特別的熱情,所以這種產品的價格持續下降。很顯然21:9液晶顯示器也是廠商一廂情愿的推廣了。
全文總結:
顯示器的硬件發展目前已經遭遇瓶頸,在原有維度上拓展都顯得有些冒進的意味,不管是分辨率還是色彩,亦或者尺寸還有比例,這些創新消費者都并不是特別的買單。相比于顯示器發展的黃金時期,如今的行業突破更加難了。其實這也顯示出目前的顯示技術滿足基本需求已經足夠了,人們渴望更炫目的技術,所以VR技術一亮相就收熱捧,而顯示器這種傳統的平臺需要真正的革新。也許單純的硬件創新并不是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