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政府對企業的扶持要講究“術”。用好了,對企業是福;否則,就變成了禍。產業扶持應是讓企業多了一份“依靠”,而非讓企業對其產生“依賴”……
近日,國內FPGA廠商京微雅格經營危機的事受到IC領域的熱議。京微雅格是中國第一家FPGA公司,又是國家重大專項的企業。同時,FPGA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從市場需求和成長環境而言,這樣一家企業應該有大好的發展前景才對,為何最終出現經營虧損、瀕臨破產的局面。這件事情,讓想到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
為了體驗種植的樂趣,我曾特意買了一包香菜籽種在陽臺上和室外。一周左右的時間,陽臺上的香菜籽開始陸續發芽。由于與室外隔著一層玻璃,只有陽光的溫暖,沒有外面的風吹雨打,香菜幼苗長得特別快,一天能長近1厘米。而種在室外的香菜籽遲遲沒有動靜。我為室內香菜幼苗的長勢高興不已,同時也擔心室外的香菜籽會不會因為溫度變化大、風大太而發芽。
3-4天過后,室內的一些香菜幼苗低頭折了。仔細觀看,發現陽臺上長出的香菜芽普遍特別細,只是在向上長,莖部缺乏強韌性。而此時,外面的香菜籽也陸續探出嫩嫩的小芽。又過2天,陽臺上的香籽芽有一半都翻了,剩余的也缺少生機。而室外的,由于晝夜的溫差變化以及風吹雨打,讓香菜幼苗能經受住環境的各種變化,同時每個嫩芽長得都很結實。
同樣的香菜籽,不同的生長環境,卻有如此大的反差。
京微雅格,如同陽臺上的香菜籽,其團隊、技術都沒有問題,甚至在業界還保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不過,由于是國家重大專項的企業,國家為扶持FPGA產業的發展,對京微雅格的扶持自然也是必不可少。這種扶持,如同給企業的成長發展加了一層窗戶般的保護層,企業不用再擔心外面的風吹雨打、氣溫變化,可以一心一意地搞研發和生產。這樣看似好事,實則使企業失去了危機感,其抗壓性和競爭力不容易被激發出來。一旦出現嚴峻的市場考驗,企業往往會亂了陣腳,不知所措。
除了京微雅格,還有其他案例。中芯國際二期遲遲不能量產,原因在于企業缺少活力,擔心投資多導致虧損,但政府又需要企業上馬。以至于,現在中芯國際二期的項目拖了許多年。再看看三星西安、廈門聯電,這都是自主運營的企業項目,從項目動土到量產用時僅21個月。
對此,政府對企業的扶持要講究“術”。用好了,對企業是福;否則,就變成了禍。
首先,產業扶持應是讓企業多了一份“依靠”,而非讓企業對其產生“依賴”。企業是開拓市場的主體,而不應該處處依賴政府,讓政府為其開拓市場,幫助企業保駕護航。這樣的企業沒有生存危機,不擔心會死掉的企業,活得也不會好。
以近期業界廣為熱議的華為為例,沒有政府扶持企業仍然可以變得強大。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還沒有到來之機,任正非極強的危機意識使其寫出《華為的冬天》這篇震撼整個業界的文章,這種危機意識讓華為員工和華為早早地意識到整個行業將會發生的變遷,并及時地準備好“過冬的棉被”,使得華為在世紀之初的那次互聯網泡沫中沒有遭受十分嚴重的重創。
華為一路走來,靠得是“如履薄冰”的危機意識、“板凳要做十年冷”的韌性、“不讓雷鋒吃虧”的實干、“28年只對準一個城墻口沖鋒”的專注……,這使得企業能一直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遭遇過諸多勁敵:中興、港灣、思科、愛立信等等,打敗勁敵的過程使華為不斷自我超越。從國內市場的老大到走出國門開辟國際市場,然后再與國際通信巨頭直面競爭,最后成為世界通訊領域的老大。同時,華為堅持不斷創新開辟新業務,發展終端產品,從與“中華酷聯”四個國產手機品牌齊名,到超越中興、酷派、聯想的同類產品;隨后,又將小米、三星甩在后面,現在又超越世界大牛蘋果手機,一躍成為手機銷量的No.1。
華為創造了一個個奇跡,華為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奮斗史。而這種奮斗史說明企業只有自力更生、勇往直前、全力以赴,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產業扶持應該是一種間接的輔助力量,如稅收方面的政策優惠或土地方面的優惠,而不是直接地幫扶、或撥款、或指引。這種幫扶會干預自由的市場競爭,同時企業的自主性也會受到影響,企業不是主動積極地向前,而是按著政府的意愿前行。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需要與國內、國際上更多的競爭對手對抗,應該讓企業獨立應對來自市場經濟中的考驗和挑戰。
成長中的企業,如同一個探索人生路的孩子,政府如同家長。家長的幫扶主要是幫助孩子看看周邊的環境有沒有危險,可以偶然、間接地暗示或提醒一下,而不要直接拉著孩子饒開這些危險地段、或者直接教孩子怎么走。人生路上,孩子會面臨很多挑戰,至于道路是否平正、孩子是否走得穩當,這都需要讓孩子獨立面對和自行克服,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生命的堅韌性和抗壓性才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