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投資一種名為“選擇性分離燒結(SSS)”的新型3D打印技術,由獲得NASA原位材料挑戰賽冠軍的Behrokh Khoshnevis博士負責開發。最近,NASA又透露說,他們同時還著眼于另一全新的3D打印技術。位于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有一組技術專家一直在研究名為“氣溶膠噴射打印”(又名直寫制造)的3D打印過程。這項技術已經由總部設在新墨西哥阿爾伯克基的Optomec公司帶頭研發,非常適合制造高性能電子元件,并可為NASA研究人員提供更高密集度的電子件。
液晶聚合物(LCP)內含氣溶膠噴射打印的黃金走線或電線。
氣溶膠噴射技術與常見的FDM(熔融沉積成型)打印機略有不同。雖然也是層層堆疊構建組件,但是整個過程使用載氣和打印頭,共同將金屬顆粒的氣溶膠沉積到打印床表面。氣溶膠噴射打印兼容少數幾種金屬材料,包括銀、金、鉑和鋁,甚至可以沉積聚合物和其它絕緣體。這種獨特的3D打印技術可以成為太空和地球上許多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尤其適于制造NASA的探測器組件,不僅體積更小巧,而且布局更密集。
NASA希望借助氣溶膠噴射打印技術,更快、更高效地打印出體積更小巧、形狀更獨特的檢測器組件。這些緊密組裝的內部元件被精確地連接,構成電路板,整個制作過程確保沒有多余的空間,不多浪費一秒。這種3D打印技術能實現10微米寬度的沉積,對于傳統電路板制造工藝而言是前所未聞的小尺寸。通過這項研究,戈達德研究小組計劃重新定義電子組件制造方式,旨在更短的生產時間內實現更高的可靠性。
技術專家貝絲?帕克特展示3×3英寸的陶瓷板,內置四個耐輻射數模轉換芯片,與3D打印銀墨相連。
“一旦成功,氣溶膠噴射打印技術將定義一種全新的密集型電路板生產方式,可優化電子組件性能和相容性,”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技術專家貝絲?帕克特解釋說,“此外,氣溶膠噴射打印能大幅節省生產時間,從原來的一個月縮短到一兩天內完成。”
盡管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制造檢測器組件,但是NASA其他相關應用也能因此受益。不久的將來,這項3D打印技術還可打印天線、線束,以及其他直接用于航天器的硬件。迄今,帕克特和她的團隊已經打造了3×3英寸的陶瓷板,內置四個耐輻射數模轉換芯片,與3D打印銀墨相連。雖然戈達德小組確認了氣溶膠噴射技術的潛在用途,但是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在典型飛行條件下試驗打印組件。以航天應用為目標,研究人員目前仍在觀察該獨特打印過程的可重復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