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成全球第二大集成電路產業國;
第六屆松山湖中國IC(集成電路英文縮寫)創新高峰論壇在東莞松山湖舉行,來自國內IC設計業知名企業和專業人士共聚松山湖,探討國內IC設計業的最新發展情況和市場機遇。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迎高歌猛進式發展,銷售額達到11024億元,同比增長6.1%,成為全球第二集成電路產業大國。
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在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激勵下,眾多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僅去年一年新注冊的 IC設計企業就有200多家。同時,在國家1300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帶動下,集成電路行業出現大規模兼重組浪潮,產業與資本加速融合,標志著中國集成 電路產業進入整合的新時代。
聯芯科技副總裁成飛表示,當前,國家正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對于半導體產業發展來說是一機遇,同時對半導體從業者來說是最好的時代。
東莞市政府顧問、松山湖ICC董事長宋濤說,去年雖然國際的集成電路形式不是很好,但國內集成電路市場卻依舊高歌猛進式發展。
宋濤表示,東莞是全國知名的電子信息制作基地,東莞松山湖(生態園)目前已引進3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業務類型涉及電源管理芯片設計、北斗導航及 GPS芯片研發、傳感芯片及器件研發等領域。接下來,松山湖(生態園)將在招商引資、平臺建設等多方面持續推進IC設計業發展。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副理事長戴偉民說,當前,松山湖中國IC(集成電路)創新高峰論壇已經成為IC新品的發布會,前五屆推出的新品90%都已量產,而且每年推出的幾款新品都代表著那一年中國IC國產的水準。本次論壇將發布8款新品。
據悉,2016年新應用技術開發與市場逐漸成熟,為IC設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指紋辨識、虛擬實境、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及無人機等職能硬件和新應用,不論是正在萌芽還是已處于產業化中,都為2016年IC設計開創了新的亮點。(完)
2.華人胡正明獲美國最高科技獎:FinFET發明人;
據中新網、網易等報道,當地時間2016年5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為2015年度美國 最高科技獎項獲得者頒獎,包括9名國家科學獎獲得者和8名國家技術和創新獎獲得者。其中兩張華裔面孔格外引人注意,包括80歲高齡的何南施女士 (Nancy ho),出生于南京,1957年畢業于臺灣大學。
她1993年制造出一種酵母,除了讓木糖發酵,也可以吧果糖變成乙醇,因此能夠利用稻草之類的非食用材料大量制造乙醇,幫助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另一位是胡正明教授,他1947年出生于北京豆芽菜胡同,在臺灣長大,后來考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臺積電首席技術官。
胡正明教授是鰭式場效晶體管(FinFET)的發明者,2010年后,Bulk CMOS工藝技術在20nm走到盡頭,胡教授的FinFET和FD-SOI工藝發明得以使14nm/16nm摩爾定律在今天延續傳奇。
背景資料:
美國國家技術和創新獎1980年立法設立,由美國聯邦政府商務部下屬專利商標局管理。一個獨立委員會負責向美國總統提名獲獎人,表彰那些為提供美國競爭能力、國民生活品質和勞動力技術素質作出持久貢獻的人士。
美國國家科學獎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1959年設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管理,由另一個獨立委員會向總統提名,表彰在化學、工程、計算、數學、生物、行為和社會以及其他自然科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快科技
3.國產CPU走到十字路口:誰來取代英特爾芯片?;
國內的幾支CPU研發力量各自選擇的指令體系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問題,選擇其中的哪一支都會有對應的成本和風險。最終誰能擔大任,且拭目以待。
文 | 瞭望智庫特約科技觀察員 王強
用上內置國產CPU的個人電腦是不少國人的夢想,中國的IT產業也為這個目標奮斗了將近二十年。
然而在過去,由于技術落后、成本高昂、軟件兼容性較差等因素,國產CPU的市場競爭力低下,只能在實驗室和特定領域少量應用,無法在商業市場同進口處理器正面抗衡。
隨著技術進步、IT產業變革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如今以國產CPU取代進口產品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在政府機關、國企單位等關鍵領域,換用國產CPU也成為一項需要盡早完成的任務。
那么,這項任務該如何執行,由誰來肩負取代進口處理器的使命,成了擺在決策機關面前的一項現實問題。
為什么要改用國產處理器?
如果CPU產業不存在“軟件兼容”這個問題,中國或許早就有能力在關鍵領域大規模應用國產處理器了。遺憾的是,CPU的設計直接決定了其能夠運行哪些應用程序,這成了擺在國產CPU面前最大的障礙。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微軟和英特爾分別以Windows系統和奔騰處理器橫掃個人電腦市場,并確立了x86體系的壟斷地位。
x86 是一種計算機底層指令規范,其專利主要掌握在英特爾公司手中。個人電腦上使用的Windows系統和奔騰、酷睿等處理器以及成千上萬的應用軟件,都是在這 一規范基礎上設計的,因此即便是2005年生產的電腦也可以運行新一代的Windows 10系統和相應的軟件,反之亦然。
其它廠商想要設計制造兼容x86指令規范的CPU,就要得到英特爾公司的授權,但是英特爾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極少同意這樣的授權請求。
這樣一來,新晉CPU研發企業要開發CPU就只能使用不同于x86的指令規范,開發出的產品也就無法運行基于x86規范設計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由于x86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壟斷地位,其它企業也就很難與英特爾公司正面較量。
IT產業的變革速度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象。雖然x86體系在PC產業一直保持著壟斷,但到了最近幾年,這一狀態有了松動的跡象。這也為中國自主CPU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
首先,為非x86體系的CPU開發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變得不像從前那么困難,只要有足夠的需求、資金支持,在一個新的體系上建立一套軟件生態環境,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英特爾CPU的性能增長速度在最近幾年大大放緩,給了后起之秀追趕的機會。即便國產CPU在性能、功耗等指標上達不到英特爾高端產品的水平,依舊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
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國企、軍隊等關鍵領域迫切需要用國產芯片取代進口產品,消除信息安全隱患,并預防可能的貿易封鎖。
近年來,美國多次對國內敏感單位、國營企業簽發出口禁令,更加劇了相關行業、單位對過度依賴進口CPU的憂慮。長遠來看,重要部門、企業在CPU、操作系統等IT產品使用方面實現國產化,是無可爭議的目標。
國產CPU的體系之爭
雖然重要領域換用國產處理器已經是一項亟待完成的任務,但是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中國如今面臨著“選擇困難癥”的尷尬。
當年國內研發自主CPU的相關機構在選擇CPU使用的底層指令規范時,因為誰都無法獲得英特爾的x86授權,因此大家各自選擇了其它的規范體系。
其中,中科院計算所的龍芯使用了名為MIPS的標準,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規范;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申威芯片選擇了Alpha規范;國防科大的飛騰芯片則最終確定使用了ARM規范。
除了這幾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外,民營企業中也有佼佼者在進行自主CPU的開發。最典型的是華為,其正在使用ARM規范開發自己的CPU核心。
最近,上海的兆芯和中科院的曙光相繼同境外企業合作,提出了與外方合作開發x86體系CPU的計劃。
由于x86專利授權的限制,兩家單位無法完全掌握CPU的研發流程,因而在自主性上差于上面提到的單位。但在合作研發的過程中,兆芯和曙光還是能做到避免產品出現后門,并獲得自主生產的決定權。因此這兩家的產品也可以作為決策部門的備選方案。
綜合下來,現階段國內CPU研發單位選擇的指令體系就存在MIPS、Alpha、ARM、x86四種。為其中一種體系開發的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無法直接運行在其它體系上,這就成了國內需求方面臨的最大困境。
出于軟件兼容性、便利性和成本等因素考慮,國內市場未來只可能容納一個CPU指令體系,也就必須在現有的幾種方案中做出選擇。一旦選定某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軟件生態,其它體系就基本告別大規模應用的可能,頂多在特定領域小范圍部署。
換句話說,決策部門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幾大研發單位的市場前景,乃至影響全球CPU市場的產業格局。
誰更適合中國國情?
那么,國產CPU的幾大備選體系方案各有什么特點和優劣呢?我們一一來看。
Alpha:申威芯片選擇的Alpha的優勢是,其指令體系的相關專利大都過了保護期,可以自由使用。但問題在于,當前軟件行業對Alpha體系的支持薄弱,如果選擇這一體系,就需要在軟件生態方面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建設,并需要較長時間來完善。
MIPS:大名鼎鼎的龍芯選擇的是MIPS指令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展,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完全掌握了指令體系的修改權利,未來根據國內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進無需再向國外企業尋求授權,因而在自主性方面擁有最佳條件。
不過,龍芯同申威一樣面臨著軟件生態支持薄弱的困境,因此雖然多年來龍芯一直以主流PC市場為目標,但實際成果不如人意。如果決策部門最終選定龍芯體系,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來建設軟件生態。
ARM:國防科大和華為都選擇了在智能手機、平板設備中廣泛應用的ARM體系來開發CPU。原因是ARM體系的軟件生態已經相當成熟,未來的發展基本不需要國家的支持。
從全球市場的大趨勢來看,ARM體系也是最有希望和x86體系直接競爭的一方。當然,選擇ARM體系的問題在于,國內機構和單位需要每隔五年向ARM公司購買一次授權,靈活程度上無法與Alpha、MIPS相比。
x86:兆芯和中科曙光分別與臺灣VIA、美國AMD合作,計劃推出合作開發的CPU產品。他們的方案的自主程度遠不如以上三種,長遠來看也難以避免被“卡脖子”的風險。
但合作開發意味著國內單位可以直接獲得CPU的原始代碼并檢查其中是否存在后門,因此能滿足關鍵部門基本的信息安全需求。
與此同時,x86體系幾乎沒有軟件兼容方面的問題,可謂“拿來就用”。短期來看,如果相關需求方需要迅速過渡到沒有安全隱患的國產CPU產品上,兆芯和曙光的方案是最現實的選擇。
國產CPU:中國該如何選擇?
顯然,國內的幾支CPU研發力量各自選擇的指令體系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問題,選擇其中的哪一支都會有對應的成本和風險。
如果需求方面臨的形勢不是那么迫切,那么國家大可多等幾年,待各家研發的產品足夠成熟后再作出最終的決定。只是現實情況可能不允許長時間的等待,短期內中國就需要為進口芯片確定一個國產替代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的軟件生態體系的建設。
綜合來看,ARM體系是幾種方案中的一個較為折衷的選擇,既滿足了自主研發的相關要求,又有著成熟的軟件配套資源,很容易發展出一套軟硬件生態滿足政府、國企等單位的辦公PC、服務器等需求。
當然,前提是國內各單位和企業使用ARM指令授權開發真正自主的CPU核心,而不是直接買ARM的CPU核心來制造芯片,那樣和直接進口并沒太大區別。
如果選擇龍芯或申威的自主方案,國家需要迅速確定方向并盡快開始配套軟件生態體系的建設,并大大增加對研發單位的投入,前期付出的代價會比較高昂,但長遠來看,這種選擇能夠徹底擺脫對國外廠商的依賴。
至于兆芯和曙光的合作開發方案,很適合應付眼下的急迫需要,但并不是徹底治本的選擇。
無論中國選擇哪種體系來取代進口CPU,最終都會對全球IT產業格局乃至國際形勢帶來深遠的影響。今天的國產CPU產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未來將由誰來主導大局、完成在重要領域取代進口處理器的重任,讓我們拭目以待。
4.中芯國際豪言世界前三 內功扎實與否被質疑;
中芯國際豪言世界前三 “內功”扎實與否被質疑
三月兩次調高支出預算
作者: 李正豪 | 發表時間:2016.05.23
刊發于總2161期《中國經營報》[IT]版 0條評論 被0次查看 收藏
中芯國際(00981.HK)近日在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宣布,該公司將上調2016年晶圓代工資本支出至25億美元。這是中芯國際三個月 之內第二次調高資本支出預算——2016年2月中旬的2015年第四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該公司已宣布2016年資本支出將由2015年的15.7億美元 提升至21億美元。截至目前,中芯國際2016年資本支出預算調高幅度接近60%。
為什么要調高資本支出?中芯國際執行長邱慈云表 示,該公司銷售收入增長幅度仍受限于現有產能——2016年第一季度產能利用率達到98.8%,要想大幅提高公司營收就必須要擴大產能。更進一步的原因則 是,邱慈云在2015年年中表態,“中芯國際未來將以中國領先、世界前三的半導體廠商為目標。”
臺積電正鞏固自己全球晶圓代工業第一 名的優勢,格羅方德和聯電正圍繞第二名展開激烈爭奪,中芯國際要想進入“世界前三”,就必須超越格羅方德和聯電中的一家。與格羅方德和聯電比,中芯國際在 銷售收入、市場份額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要想實現趕超就必須在資金投入方面至少不輸于對手——投入25億美元的2016年將是中芯國際歷史上投資額最大的 一年。
差距明顯
至少在資本投入上,2016年,中芯國際就要實現對聯電的超越,在純晶圓代工領域進入世界前三了。
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上主要的純晶圓代工廠臺積電計劃投入95億美元,格羅方德則計劃裁員減支、并未披露具體數據,聯電和中芯國際計劃投入21億美元、25億美元,中芯國際實現了對聯電的超越。
但在其他方面,中芯國際距離世界前三尚遠。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最新數據顯示,按照產值排名,營收達到265.66億美元的臺積電,在全球的市 占率已達到54.3%,繼續占據世界第一的寶座;格羅方德因收購IBM晶圓業務營收升至46.7億美元,市占率9.6%;營收45.6億美元的聯電則從 2014年第二名被擠到第三名,市占率9.3%;三星、中芯國際分列第四、第五位,中芯國際營收為22.29億美元、市占率4.6%。
按照新思科技亞太區總裁林榮堅近日在一次演講中援引的數據,“2015年其他代工企業的市場份額,分別是格羅方德10.36%、聯電9.19%、三星6.28%、中芯國際4.66%。”
參照上述數據,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市場份額,目前中芯國際都僅僅相當于格羅方德和聯電的1/2左右,要想超越兩家當中任何一家都難度不小。
“中芯國際的目標就是在未來3~5年之內成為全球排名前三的企業。”中芯國際首席財務官兼執行副總裁高永崗近日對媒體重提企業愿景。他還分析,“在未來 3~4年,中芯國際銷售收入增速預期是每年20%以上,按此計算,到2018年,中芯國際的銷售額有望達到40億美元,接近目前聯電與格羅方德的銷售數 字。”
但這是在假定格羅方德和聯電銷售收入處于“靜止”的情況下,對中芯國際銷售收入增長的推演。數據顯示,中芯國際2013年、2014年、2015年營收的同比增速分別為21.6%、0.78%、13.53%,過去3年平均增速不可能達到20%以上。
關鍵在提高工藝
中芯國際方面披露,2016年的25億美元預計會用于擴大產能。
其次是投入充分資金,專注研發14納米制程邏輯晶片技術;第三是運用在設備研發、光罩業務以及智慧資產的收購上。關于收購,中芯國際公告顯示,該公司擬 通過向長電科技(15.430, 0.18, 1.18%)(600584.SH)出售長電新科全部19.61%持股以及認購長電科技新股的方式,付出26億元的代價,成為長電科技的單一最大股東。
一位芯片業從業者認為,中芯國際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與世界前三拼規模,而是練好“內功”,從而在未來達到真正的全球領先。該人士分析,對一家純晶圓代工 廠來說,一個重要工藝節點的及格線,應該是這個工藝平臺的銷售占比在總體銷售收入中達到20%以上,但中芯國際的目標是“2016年28納米工藝節點的銷 售收入計劃占到總體銷售收入的5%~8%”,這表明“今年中芯國際主力工藝平臺還不是28納米,而是65/55納米”,中芯國際在工藝制程上與全球領先水 平相距太遠。
對于如何真正成為“世界前三”的半導體廠商等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5月10日就向中芯國際相關部門發了采訪傳真,相關人士先是答應書面回復記者的提問,但兩天以后在電話中表示,“我們拒絕接受采訪”。中國經營報
5.環球晶圓 收購丹麥Topsil旗下半導體;
中美晶旗下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圓昨天日宣布,以3.2億丹麥克朗(約當新臺幣15.9億元),收購丹麥Topsil旗下半導體事業群。上述被收購事業體去年仍處虧損,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表示,六個月內轉盈是合理的期待,今年下半年要力拚達標,明年業績成長動能更大。
環球晶圓強調,透過這項收購案,可讓產品組合更完整,擴增高功率元件的市場,除了供應亞洲FZ晶圓需求,該公司原本在歐洲并無生產基地或銷售據點,未來版圖也可藉此延伸,利用Topsil既有通路,以歐洲員工服務歐洲客戶。
環球晶圓是全球第六大半導體矽晶圓制造商,Topsil則是丹麥上市公司,環球晶圓昨簽約收購其半導體事業群,不含任何債務,為零負債交易。此案將待6月17日Topsil股東會通過后,并經臺灣主管機關核準生效,預計上半年完成,最快7月可并入環球晶圓。
環 球晶圓指出,Topsil是全球主要的浮融區長晶法(Float Zone;FZ)晶圓制造商,去年營收約14億元,其3寸至8寸晶圓產品主要應用于重電與車用領域,毛利率超過30%。環球晶圓這次拿下Topsil旗下 半導體事業群,包括其在丹麥哥本哈根與波蘭的土地、廠房與設備,以及302位員工,該公司指出,未來對于波蘭據點將會合法且有效率地安排。
徐秀蘭說,這收購案談了幾個月,Topsil旗下半導體事業群的凈值是3.8億克朗,環球晶圓以3.2億克朗買下,且全都是自有資金,預期綜效會很明顯,今年可能小幅成長,明年的成長幅度會更大。經濟日報
6.樂鑫登上 Gartner 2016 年物聯網“最酷供應商”榜單
集 微網消息,日前,全球最大的 IT 行業分析和咨詢服務企業 Gartner 發布了一份題為《 2016年物聯網最酷供應商 》(“Cool Vendors in IoT Thingification 2016”1) 的報告,其中樂鑫獲評 2016 年物聯網 “最酷供應商” 稱號。
入選該榜單的企業需符合三個條件:有創新力,有影響力,還要夠 “酷”。該報告指出,“物聯網項目的領軍者可以將創客技術應用于構建設計簡單、性能強勁、新奇酷炫的設備。超低成本的 Wi-Fi 設備能夠通過先進的管理工具接入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