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發布了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轉型中的聯想集團PC業務和手機業務雙雙下滑,全財年凈虧損1.28億美元(約合8.4億元人民幣),這是公司時隔6年來第一次出現虧損。
屋漏偏逢連夜雨,還有媒體報道,谷歌公司正尋求出售聯想集團股票,價格在每股4.56~4.62港元之間,以套利2.18億~2.21億美元。雖然這件事尚未得到谷歌和聯想的回應,但6月2日聯想集團股價已經應聲下挫,全天跌去4%。
面對上一財年聯想出現的巨虧,有著“打工皇帝”美譽的聯想CEO楊元慶當即表態,“明年我將不再拿限制性股票了,因為這相當于現金。我會只拿期權,因為只有股價上去了期權才有價值。”盡管如此,分析師們卻并不賣賬,他們指出:“智能手機市場曾是我們對聯想的最后希望,但它失敗了。”
聯想成立于1984年,而華為成立于1987年,由于成立較早,聯想的銷售額曾十幾倍于華為。1992年華為銷售額超1億,而同期的聯想銷售已達17.67億元。到了1993年,聯想的銷售額更是站上了30億的高峰。而當時的華為無論如何也不能與聯想比肩。
不過,到了2014年兩者的銷售規模已站上了同一位置,華為業績465億美元,聯想463億美元。另外從雙方的凈利潤看,華為是聯想的5.42倍。顯然,華為在這場商業馬拉松的后半程,趕超了聯想。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聯想集團業績出現罕見的巨虧呢?
據聯想的年報稱,公司經營費用同比增加20%至66.86億美元,主要是由于本財年第二季度包括了重組成本和一次性的費用,以及與摩托羅拉和System X兩項收購業務有關的無形資產攤銷,還有作為收購摩托羅拉交易一部份而發行的三年期承兌票據利息等費用共3.30億美元所致。
如果撇除這些總計9.23億美元的費用,以及與并購有關的非現金費用,聯想集團在上一財年的報表應是正數。顯然,快速擴張導致的成本攤銷吞噬了聯想集團的凈利潤。
再者,隨著中國和北美洲中低端手機市場的萎縮,給聯想向移動業務轉型增添了困難。聯想的手機業務并未有起色。2015年,聯想全球智能手機的銷量同比下跌13%,只售出6600萬部。
另據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聯想移動業務的總收入同比上升7%至97.79億美元,占公司整體收入約22%。但是,即使撇除會計處理衍生的與并購有關的非現金費用,公司移動業務仍然錄得除稅前經營虧損4.69億美元。
其三,由于盲目對外并購擴張,使得聯想集團債臺高筑,而龐大的利息支出,也會抹掉聯想的凈利潤。事實上,收購摩托羅拉和IBM讓聯想債臺高筑。據彭博社報道,聯想在2020年前需要償還30億美元的債務。如果艱巨的市場條件給聯想造成了業績的滑坡,那么龐大的債務則會加劇聯想的金融壓力。
再次,聯想投入的研發費用相對較少,使得其造血能力衰弱。根據2006-2015財年財報顯示,聯想歷年的研發支出中,僅2015財年的研發收入占比達到2.6%,其余年份均低于1.9%。過去10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44.05億美元,尚不及華為去年一年的研發支出。
更要命的是,聯想不重視旗艦機的研發,其研發團隊話語權都讓產品團隊主導。然而產品團隊在用戶體驗能力上又欠成熟。因為在PC時代,用戶界面體驗交給了微軟,而到了手機時代,則需要聯想自己來做。在這關鍵之時,聯想的研發團隊卻沒有話語權,那么就會發生諸多問題,銷售額滑落在所難免。
最后,聯想在向移動業務轉型時,主要依賴于以蘇寧、京東、天貓為代表的運營商渠道,而沒有努力致力于自身品牌渠道的開發。在2015年之前,聯想大約有80%~ 90%的手機業務依賴這些渠道。
不過,三個運營商就有三個制式,每一個都要求“私人定制”,而且都是低端產品。這導致聯想失去了研發精品手機的契機,進不了高端領域,所以這些渠道的成功反倒害了聯想。
作為沒落IT貴族的聯想出現巨虧,我們并不會感到奇怪。一方面手機移動市場趨于飽和,聯想再想來分一杯羹,轉型困難會很大。另一方面,聯想在并購一些企業中支出過大,造成債臺高筑,這會鯨吞聯想的本就下滑的利潤。當然,在研發費用上投入較少,對研發團隊不夠重視,也使得聯想難以拿出與蘋果等世界一流商家的高端產品來。